宙二、於喜悅(分三科) 洪一、標【復於除障喜悅處所,當生喜悅。】 這是第二科於喜悅。前面第一科是於歡悅,這是於喜悅。「復於除障喜悅處所,當生喜悅」,這是標出來。「除障」就是除遣五種障礙,就是五蓋。「喜悅」,能除障,所以心裡面喜悅; 除障是喜悅的處所,於這樣的處所當生喜悅。這是標,下面解釋,解釋裡面分兩科,第一科由有堪能。洪二、釋(分二科) 荒一、由有堪能【謂我今者尸羅清淨,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學處;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處所,生喜悅意。】 「謂我今者尸羅清淨,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學處」,前面「於歡悅」是自己觀察自己持戒清淨,所以心裡面歡喜。這裡生喜悅心,是什麼呢?「謂我今者尸羅清淨」我持戒清淨,「有力有能」有這個能力「安住世尊所制學處」,安住在佛所制立的戒法裡面,這也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於現法中,能得未得」,安住在學處裡面有什麼好處呢?「於現法中」,就是於現在的生命體裡面,不是說將來,就是現在,「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得禪定;一個是能得聖道,有這種堪能性。「由是處所,生喜悅意」這除障的處所,有這樣的堪能性,所以生歡喜心了。這是論文。《披尋記》一四三頁:《復於除障喜悅處所當生喜悅等者:此中障言,謂即五蓋: 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由此五蓋於得淨定能為障礙,是故名障。若於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能令彼障,未生不生,生已能斷,是名除障。由是因緣心生喜悅。三摩呬多地說: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以此為依,信有堪能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學處,及與能得未得乃至能證未證,是故復說當生喜悅。》 「復於除障喜悅處所當生喜悅等者:此中障言」這裡邊說到「除障」這句話,「謂即五蓋」說的,「所謂貪欲、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及與疑蓋」。「由此五蓋於得淨定能為障礙」,由於我們內心有這五種障礙,「於得淨定能為障礙」,對於我們希望由靜坐能夠得到四禪八定,得清淨的禪定,能作障礙。這「淨定」;有欲就是染污,得到禪定就是離欲了,所以就可以名之為「淨」。「能為障礙,是故名障」這五蓋能障礙我們得禪定,所以叫做障。「若於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就是修悎寤瑜伽,減少睡眠這些事情。「從順障法」,它隨順障礙的法裡面,也就是貪欲、瞋恚這些障礙,「淨修其心」,修止觀能令心清淨,解脫一切障礙。 「能令彼障,未生不生」,能令彼五種障礙,若沒有現起,它就不現起。「生已能斷」,若已經現起了,它能夠把它除遣。「未生不生」這句話,是對我們不修止觀的人說的;不修止觀的人,有的時候,他的內心也是清淨的,但是他會生出來五種障礙。若是修止觀,你能精進勇猛地修止觀,「未生」就「不生」,是不一樣的。「是名除障」,這個「除障」是說減少睡眠,努力地修止觀才能破除障礙。「由是因緣心生喜悅」,由於能夠除障,所以心裡面喜悅。但是這論文上說,有堪能性得到禪定,或得聖道,那也就是沒有障礙的意思,若有障礙,就不行了,就是無堪能性了。「由是因緣心生喜悅」。 「三摩呬多地說: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這個喜字怎麼講呢?「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正式修四念住之前先要準備道的資糧,那就是前方便;前方便就是持戒清淨,修悎寤瑜伽,於食知量,這些事情。「深慶適悅」深深地喜悅這件事,心裡面有踊躍性,那叫做喜。「以此為依,信有堪能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學處」:「以此為依」以這心踊躍性為依止,「信有堪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四禪八定;這也不容易!誰能夠自己知道自己「我能得四禪八定」,你有這個感覺嗎?這也不容易!「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學處,及與能得未得乃至能證未證,是故復說當生喜悅。」這是說這個「由有堪能」。荒二、由生信解【若汝獲得前後所證少分差別;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他圓滿所證差別,謂諸如來,或聖弟子,及自後時所證差別,當生信解發喜悅意。】 前面是由有堪能,這上面是由生信解。「若汝獲得」若是你自己獲得了「前後所證」的「少分差別」,就是在道前準備資糧的時候,你的持戒清淨,能夠修悎寤瑜伽、於食知量,還有正知而住這些事情,你能夠有這些事情,這是少分差別,以後就是正式開始用功修四念處了,又得到多少相應的功德。「即由如是增上力故」,由於前後所成就的這樣功德,它就是有力量。「於他圓滿所證差別」自己得到少分的功德,對於別的人得到圓滿的功德,「他」們那些聖人所成就的各式各樣的差別的功德,這是指誰說的呢?「謂諸如來」那是圓滿的功德,或者是「聖弟子」這些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煖、頂、忍、世第一,這些修行人。「及自後時所證差別」及自己準備了道前的資糧以後,正式地修學四念處,成就了五根、五力,「所證差別」; 「當生信解發喜悅意」,這樣子,對於他人的圓滿所證差別,對於自己以後所證的差別「當生信解」,你要有自己的信心,我能有成就,那麼,當然會生歡喜心。洪三、結【如是行相諸適悅意,先名歡悅,今名喜悅,總名悅意。】 這是第三科結束這一段文。「如是行相」是前後這些的修行的相貌,「諸適悅意」這麼多的喜悅的心情,「先名歡悅」前面那一段文叫作「歡悅」,此是說我持戒清淨就不後悔,不後悔故生喜樂。現在這個生喜悅是又進一步,進一步有堪能得上人法,「今名喜悅」。「總名悅意」,總合起來叫做「悅意」。這是「悅意」。黃二、結其得名【如是名為取欣樂相。】 前面這兩段文,這就叫做取欣樂相,取歡喜心。這欣樂相之前,先要取得厭離相,現在取欣樂相;有破壞也要有建立,這正好是這個意思,厭離是要破壞,欣樂是要建立。(20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