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杭州西湖之美已为古今好游者所公认。湖水汪洋清澈,园林设计工巧,历史人文荟萃,且其身份正宗,恰如豪门嫡长子,天下西湖皆为副牌,虽亦华贵,终是庶出。但既皆以西湖名之,自是继承了西湖的内在禀赋,即使不兼备杭州西湖之全景,必各有独擅之处,引世人解鞍长驻。正如范仲淹所言:“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散布于南方北地,山间平原的西湖,或华美,或静美,或素美,或艳美,或丰美,或瘦美,风韵不同,各有千秋,可以满足兴趣不同者之所好。
同在江南的扬州瘦西湖,亦名列三十六之中,素有“天下西湖三十六,独一无二瘦西湖”之誉。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个凹凸有致的曼妙少妇,扬州瘦西湖则是颀长匀称的青春少女。前者以韵味迷人,后者以活力动人。
在我看来,杭州西湖是精心修饰过的美人,但浓妆淡抹总相宜。而扬州瘦西湖则是天然去雕饰,有着自然长成的模样,永远都是丽质清新,颜色明丽。让人一见就眼前一亮,心中一畅。之所以称之为瘦西湖,是因为湖形如玉带,系于扬州古城之身。高空俯瞰,玉带似在飘扬,而扬州更显庄重。置身湖前,却见湖面倏忽变化,岸势犬牙交错,汀州点缀得当。湖宽处须荡舟远渡,窄处可纵马跃过。湖中凫雁成群,自在漫游,游人远观近戏,彼此各得其乐。
湖水当然是瘦西湖景点的灵魂所在,秋冬之交,湖水虽不似春天时那般清澈,却矍瘦凛冽,涵虚气蒸,雾笼天地。有了湖水的浸润,扬州城顿时形象生动起来。有山有水,城市才会显得清秀幽美,富有灵性。瘦西湖不仅自身蕴含着美的气质,更将美的感觉和意蕴传递给整座城市,扬州是以钟灵毓秀,成为人们游历的目的地。
瘦西湖当然是以湖为核心美元素,正因为有湖水映带,历代对美的追逐者才因地制宜,沿岸设计建造各种亭台楼阁,选择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无重复感,亦无单调感,只觉一切恰如其分。因是沿着蜿蜒的湖岸依势而为,所以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季节更换,湖之州岸必是姹紫嫣红,或烟雨迷蒙,或白雪皑皑,而此时,银杏已一身金黄,梧桐正枯叶凋零,除了菊花仍灿然开放,别的花未见踪迹。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确实,萧杀之气一起,恐怕只有菊花在秋风里摇曳,而再过些时日,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将要取代菊花与飞雪共舞。扬州的深秋蕴含着一股清凉之气,力透山水。而天高云淡,雁阵惊寒,画图难足。瘦西湖好像更加瘦了,却更显神韵。
夹岸垂柳依然青绿,似是不参与时序变化。所谓“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花早已残败,柳却一仍如是。导游自豪地告诉我,柳是因为扬州而得名杨柳。相传隋炀帝杨广乘舟数下江都,好令女子拉纤,大臣虞世基建议于湖堤多植柳树,既可遮荫,还可护堤。隋炀帝欣然应允,着令大量种柳。未几湖岸便垂柳依依,绿荫葱葱了。隋炀帝一高兴,赐柳树国姓杨,从此柳树便称杨柳。这一传说显然很牵强,《诗经·小雅·采薇》中早有“昔我往兮,杨柳依依”的诗句,彼时即有杨柳之说。但我从情感上仍觉得,柳在扬州唤作杨柳似乎比他处更加名正言顺。
杨柳依依,赋湖形而立,万条垂丝,迎风婀娜,这已经成为天下西湖之标配,瘦西湖当然也不例外,在湖边景区中,为其贡献片片绿色和缕缕风情的,正是那一棵棵排成队列的杨柳。韦庄曾感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我却以为,有情的恰恰最是那湖边柳,四季皆折腰迎人于风雨之中。
环绕湖岸,树木成群,虽时植秋冬,有金黄深褐之色点缀其中,但整个湖区依然以绿色调为主。绿色掩映中,有各种亭台楼阁,禅寺庙塔。楼台皆翼然而立,呈振翅之状,如大雁凌空,仰天飞翔。临水而建,更显生动。与湖之弯曲婉转,波之轻摇缓推相得益彰,尽显江南楼台之清秀柔美。而这些楼台之中从来不乏故事,据说乾隆六下江南,都曾到过扬州,而每到扬州,瘦西湖便是必去之处,自然留下不少遗闻逸事和名胜古迹。如乾隆闲来垂钓的钓鱼台,巡盐御史高恒为迎接乾隆而建造的五亭桥,盐商为取悦乾隆一夜造成的白塔,为给乾隆祝寿而建筑的熙春台。当年史可法带领扬州人民誓死抗击清军,多铎在城破后下令屠城,是有“扬州十日”的惨剧,令人感叹的是,紧紧几十年后,扬州便依托便利的航运交通,再次富庶繁华,吸引乾隆屡次游历。对于忠于明朝杀身成仁的将领史可法,乾隆题有“褒慰忠魂”的题词。确实,忠心耿耿的人,哪个王朝不需要?不鼓励?只是题词的是乾隆,而乾隆是如此地好游扬州偏爱瘦西湖,那些富甲一方的盐商又那么着力于迎合乾隆,誓死保卫扬州的史可法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就连我这个数百年后到此一游的过客,也自心中不平,只想看看那些景物实体,而不愿思及其故事风情。
我更愿流连于郑板桥书有楹联“飞塔云霄半,书斋竹树中”和“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静香书屋以及月观两个文人常聚之所。而“小金山”庭中所书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寓含着扬州和镇江两地和尚赌棋息争的有趣故事,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一改“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的惯有说法,一个“小”字,便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江了。
当然,我以为最值得游历也最想观赏的莫过于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本身建筑极富特色。如长虹卧波,似玉带飘逸。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 ,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更有甚者,唐朝那个热爱扬州,自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浪漫豪气的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著名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中有对扬州繁华景象的留恋,对友人放浪生活的调侃,对彼此同游的重温,对友人处境的欣羡,透露出杜牧对扬州的深厚情感,和对在扬州为僚时那段自由生活的无限怀念。今我来思,正是秋尽江南之时,草木尚未凋零,站在二十四桥之上,我依稀能感受到杜牧在扬州时的快乐和自由,那该是他人生中最为潇洒快活的时光吧!
扬州因杜牧而风情万种,二十四桥因杜牧而分外浪漫。关于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时扬州水道纵横,有桥二十四座,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甚至考证列举了二十四座桥的名字。可惜现在仅存开明桥、通泗桥两个的地名,桥已不复存在。其他二十二桥更是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一说桥名“二十四”,或称二十四桥。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宋姜夔《扬州慢》词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似可为红药桥之名佐证。
我更愿相信后一种说法,虽然我对沈括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才华十分仰慕,但若按照他的观点,目前存在的二十四桥就不是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了,没有了二十四桥,没有了杜牧的诗,瘦西湖那就真的成了“瘦”西湖了,一点也没厚重的成分。
瘦西湖在康乾盛世时是盐商们的别墅区,活动场,虽名瘦西湖,却是实实在在的富西湖。乾隆的到来,让瘦西湖又成了名利场,政治场,一改唐朝时期李白杜牧他们乐聚的诗酒地、浪漫地。然而长江日夜奔流,时光风驰电掣,岁月在瘦西湖的草木荣枯中消磨,历史在朝代的不断更迭中丰盈。站在时代的新高地回首,浪淘尽风流人物,瘦西湖绰约依旧,二十四桥仍在,微波轻漾,明月清辉泻于湖面,真有“月来满地水”的感觉。我一身浩然,在瘦西湖岸边长立,杜牧的那种自由自在感渐渐弥漫我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