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著

  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即是过渡客体,即爱的载体。有充分爱的载体经验积累的孩子,会领悟到母爱是无形的,有了这样的领悟,孩子就会放下对过渡客体的执着,他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最初的载体都有照顾与陪伴功能,经典如泰迪熊。健康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对泰迪熊很有感情,但他们不容易痴迷。而太痴迷泰迪熊的孩子都可能是儿时获得的母爱太少。母爱获得太少的孩子就会执着于母爱的载体,那么孩子就没办法发展到灵魂层面的爱,而会执着于这些东西。因此,灵魂从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满足需求,这种是要交易的,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就出现割肾换手机的案例。看不到灵魂存在,就不知道自己尊贵,也不知道事物最贵,所以也不会珍惜自己和得到的物质。

  被溺爱的孩子,往往是缺爱。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地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儿女出现成长问题,一般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子女不是非得要与父母过不去,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父母焦虑的并不是儿女成长,而是与儿女的分离。父母自己缺乏独立,所以需要时刻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消除孤独和无意义感。父母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改善与丈夫关系,把感情重心从子女关系转向夫妻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