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哪一幕让你觉得生活不容易",问题简洁,可是多少愁滋味。看了几个答案,有几个特别感触,也让我思索良久。
生活不易,青春易逝,要学会疯狂,也要学会收敛。多少人偏了路误了一生?
青春之所以残酷,并非是因为自己爱错了什么人,铸成了什么错,受了多少委屈,流了多少汗水,而是在于那时候的心态既浮躁又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往何方。就这样,我们虚度了那最美的年华。
Every man has but one destiny,绝不是悲观消极。
问自己,还记得自己拼搏的理由吗?
不经意间大二即将走完,还能回去高中的生活吗?步入大三,考研,就业的抉择逐渐压在肩上,越来越重。
我们在学校真的可谓是衣食无忧,但是由于各种信息围绕在身边躲不开,绕不过,社会上的一些情绪依然会影响我们,只是有些时候自己并不是漩涡中心的人,体会不到撕扯的痛苦。
生活不易
家人,亲戚,老师们,或多或少会告诉我们社会的艰辛与险恶。
风光背后,不是丑恶就是肮脏
这句话太重,但是一针见血。这并不是我自己在这里故作深沉,而是长辈用半生的经验总结而出。
很多时候我们会幻想自己未来风光的一面,但是对眼下的路该怎么走却一无所知,大学上到现在,浑浑噩噩,身边的人有的在堕落,有的在迷茫,有的在学习,有的在不知所措,有的在奋发向上,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人生。
附两篇答案在下面,一则是知乎用户@肥肥猫在问题"哪一幕让你觉得生活不容易"下的答案
另一篇是知乎用户@东坡夜奔"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下的答案
哪一幕让你觉得生活不容易
大概两天前,我在知乎看到个问题在讨论50元一天发传单对大学生来说值不值得。我当时发了个回答,说要招个人助理,按50元一小时支付报酬。(并不是全职,只是part time)
大概在30分钟内,我的私信就爆了。 由于知乎的私信功能非常弱鸡,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这样爆下去,很多早先的私信我可能永远也翻不到了。于是我修改了回答,让大家转为发电邮。
这个小广告大概才留存了一天就被知乎折叠了。尽管如此,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收到了超过400封邮件。大部分附有简历,有些人还发了不止一次。有的情真意切,有的极具创意,有的排版华丽。甚至还有说不要钱也肯干的。
来信各种名校海外党。牛津、早稻田、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有硕士有MBA,国内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南大都有。因为我在要求里提了法律专业,中国政法、西南政法、西北政法、华东政法、中南政法这些专业院校的孩子们也都到齐了。有些有顶级律所实习经验,有些有海外交换经历。学生干部就不必说了,个个都是。还有晒科研成果的,吓尿了。
大部分联系我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我每看一封觉得特别棒的就会标个星,结果现在光标星的都超过30人了。但归根到底我只是招个小助理而已,本来以为只是来个小猫三五只的事情,尚且变成如此,正式的企业招聘之惨烈也就可以想象了。
在我记忆里,2005到2007年这三年的就业环境带是这十几年里最好的时候了,那时候中国经济还一路凯歌,A股第一次站上6000点,外资企业在中国还没有那么多"被关照",也没有什么金融危机也没有那么多发展困境,只要是个体面的大学,找个好工作比今天容易的多。可惜那个黄金的三年恐怕是再也不会有了。
中国这一波的人口高峰大概在1990年达到最高峰,而这群人又刚好刚刚迈出校园,这个竞争格局是非常罕见的,"还不错"已经不够,"非常厉害"才能获得放在以前很普通的机会。这种"牛逼程度"的通货膨胀是很可怕的。就像苹果创始人之一的沃兹说的:"我看了一下现时在苹果工作需要的经验和教育程度,我想乔布斯和我现在都很难在苹果找到一份工作了。"
对用人单位来说,现在也许是最好的年代。但对年轻人来说,现在比过去艰难的多。90年的婴儿潮会持续影响整个90后。95后虽然出生人口大大减少,但由于90这一代的富余,他们很难争取到基础岗位。
虽然自己也是那个年纪走过来的,但直观体会到今天年轻人竞争之激烈,这还是第一次。
PS:刚才打完这篇回答下楼去吃午餐。邻桌有个女孩子,看着刚毕业的年纪,穿着非常职业的装束,衬衫塞在裙子里,画着精致的妆,桌上放着一堆材料。从我来到走的时间里,嘴里一直念念有词,像是在背诵排练着什么东西,什么都没吃,就喝了点水。 祝她下午好运吧。
生活真心不容易。
为什么我的成绩那么好,最终还是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说两个问题。一是知识空白的问题。二是知识技能化的问题。
1、知识空白
我们初高中(甚至大学)学到的知识,是教育部根据我国整体教育情况,考虑成本和国家工业化的需求,制定的一整套学习计划。
说白了,目的很简单:就是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培养出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足够多的人才。
对于每个人个人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情感培养,对于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就业,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基本上都没有考虑。
它是一个整体考量,不是个体考量。
所以,你会有很多知识空白。
很多对于你自己人生成长成才所必须的知识,是空白的,尤其对于出身小地方或者农村的孩子们,学校教育几乎是唯一接受教育的途径,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
情感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美学,人际交往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
都没有,都是空白。
再加上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带来的冲击,学校和社会的差异带来的冲击,面临这样的心理困境,是正常的,不必过于焦虑。——这些东西,我们的教育中也是空白。
这些重要的东西,经济发达物质基础好,父母见识广的地方,可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进行弥补(他们的问题本来就少),但鉴于目前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做不到。
我大学之后陷入困境,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缺失的知识,这些重要的却是空白的知识。
比如心理学,比如思维科学,最重要的两门课,如何保持心理康健,如何正确地进行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都是空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个体的逐渐重视,这个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我们毕竟来不及了。
所以延伸出来的,就是自我教育的问题。
好在你还年轻,会读书,会工作,会上网,会来知乎学习,会自我教育,就不算晚。
2013年11月3日,我在印象笔记里写下一篇名为《五年多的成长》的日记,里面写到毕业后才意识到的,自己所面临的困惑。
六种困惑,其实都是知识的空白而已。
- 男女之惑——对于情感的知识
- 心理之惑——心理学
- 性格之惑——我是什么性格以及为什么是这个性格
- 方法之惑——为什么一腔真心、无数努力却做不成事
- 自我之惑——我是不是没有自我,为什么没有自我,如何建立自我
- 方向之惑——未来要怎么走
其实这些问题,通过心理学和思维科学的学习,在毕业之后的五年里,我基本都有了较为清晰的阶段性认识。
问题是,在之前的22年里,我不知道这些知识。
自我教育,毕业之后的自我教育,才是人生成长的关键。
这是对知识空白问题的解决。
2、知识技能化
我们学校中学习的,都是知识,但对于个人来说,知识不转化为技能,就无用。
知识当然是伟大的,那是人类百万年进化的结晶,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你的知识只有转化为技能,才拥有了价值。
你的价值,附着于你的技能之上。
你是律师,你要会打官司,能打赢官司,才能赚到钱,体现个人价值。
你是医生,你要会治病,能治好病,才能赚到工资,体现个人价值。
你是警察,你要会维持治安,打击犯罪,才能赚到工资,体现个人价值。
……
你说我有知识,但是我什么都不干,那就只好饿死,因为你没有通过技能体现出你的价值来。
当年明月研究了多年明史,如果他不写出《明朝那些事儿》,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把明史的知识技能化了——转变成了一本书。
郎朗学习了多年钢琴,如果他不去参加比赛获奖不去表演,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他把钢琴弹奏技能化了——转变为一首首曲子。
你要把你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对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技能,这才有用。
还是自己的例子,经过三年的锻炼,我基本上掌握了公文写作的技能,所以现在很崩溃,写稿子写讲话稿写的脑子想炸了,但是我的知识(文字知识,政治知识,写作知识,专业知识,部门知识……)转化为了技能(公文写作)。
所以,你就可以靠技能吃饭了,有了这个技能,虽然并不是多大的笔杆子,但毕竟有了自己的利用价值,所以领导对自己还不错,提拔的时候也会考虑,不至于让你做凉板凳坐很久。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傍身,就是这个意思。
你学了那么多知识,可否能够转化为某种对这个社会、对别人有价值的技能?
技能远大于知识。
技能能吃饭,知识不行。
技能能发家,知识不行。
切记切记,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3、技能的门槛。
你说我有技能啊,为什么还是没价值?
可能是你自己的技能没有建立高门槛,随便就被别人比下去了。
这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二八法则。
所谓20%的人赚走80%的利润,就是因为人家建立了高门槛。
- 高门槛不一定需要知识,人家资本雄厚,同样是高门槛,人家脸皮够厚,同样是高门槛,知识只是一个参考因素。
- 在知识—技能这个维度,建立高门槛需要精确定位市场、研究规律、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建立细节体系——建立你自己的高门槛,就能享受相对高的回报,因为你的价值也是相对高的。——这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不断改进、需要耐心。
- 耐心本身就是一个高门槛,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耐心的人,却真的不多。
- 知识很重要,要充分利用(别小看考试能力,你知道多少领导家孩子想要进公务员系统却考不进来吗?),尤其是当你只拥有知识的时候,但问题是,不要过于夸大知识的作用,而且,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一定有价值。
你要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将其技能化,耐心地建立高门槛,这才是重要的。
再说一遍吧。
你要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成败,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掌握真正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用的知识,将其技能化,耐心地建立高门槛,这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