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的秋,我在家里看到一个白发的老人,那年我十岁。她挥挥手,我像着了魔一样走过去。坐在老人的怀里,老人缓缓道来。“你可是卿女的孩子?”我点点头,我的母亲叫张澜卿。“若按辈分,你该叫我一声姑姥姥”我点点头,告诉她我知道了。
“你二舅说卿女有个女娃,城里长大,和村子里的娃不一样”
“姑姥姥?可是去了陕西的那个?我母亲给我讲过家里的事,知道有个姑姥姥在陕西。”此刻,门外的母亲拿着一部相机,把院子里祖孙俩的样貌记录了下来。
我后来才知道,这位远在陕西的姑姥姥,是我第一次见,也是最后一次见。2005年,我上高二,母亲和大舅、二舅坐着的绿皮火车远赴陕西,到宝鸡下了火车还要坐几小时的大巴到岐山县。
我第一次在学校待了半个月,因为母亲不在家,父亲上班,没有家人来接,学校是不让出门的。和母亲的一通电话,把 想家的情绪说给她。母亲鼓励我坚持一下,作为家人,他们要去送姑姥姥最后一程。
半个月后,母亲从陕西回来,交给我一些东西,说是姑姥姥走之前的最后一刻,交代她把这些东西给我,粗布包裹起来的是门帘、虎头鞋、虎头帽带有陕西那边特色的东西。
我收藏至今,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姑姥姥对我的信任。直到读到刘震云老师的《温故一九四二》和一一年冯小刚老师指导的电影,我萌生了把姑姥姥的故事写出来的想法,也许我的文字,不及刘老师的震撼,但我只想写出这段故事的里的温暖。
1
1942年,是河南最难过去的一年,全省各地都经历着“水旱蝗灾”。
兰儿为了自己唯一的弟弟,决定去潼关寻找吃食。弟弟兰生还小,虽说是母亲抱养来的孩子,但也是一条命。
兰儿拿起一张黑白的相片,是弟弟来家时的一张合影,摸着黑出了门,走到密县城,人多了起来,磕磕绊绊走到岐山县,遇到了当地的好心人收留了兰儿,兰儿为了报恩和好心人家的男娃结了婚,兰儿的婆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做得一手好线活,兰儿心思缜密,一段时间便学会了,想来卖东西换成粮食和钱,弟弟就能活命。
山里不知春秋, 转眼到了1973年。兰儿带着4个孩子挑着四个大筐到镇上赶集,筐里是都是虎头鞋、虎头帽之类的陕北特色。到了集市上,随意找个地方摆起摊,全国各地来的货郎都有。
“姐,俺问一下,恁这儿能摆摊不,生意好不”兰儿听着熟悉的声音,点点头,说,“中,这儿生意不赖”
“姐,你口音听住给俺可像,嫩不是陕西人呀”过路的卖货郎随口一问。“现在是陕西这的,42年从老家郑县逃荒过来的”兰儿说。
“可是河南郑县?我也是郑县人,家在郑县城西”
“城西?城西郭家村你可知道?”兰儿问。
“我知道,城西郭家村和俺陈家村就挨着,俺们陈家村和郭家村都有亲戚”
“老弟是陈家村的,可知道张兰生家?”几十年过去了,兰儿忘记了父母的名字,却忘不了弟弟的名字,兰生是他们全家的命。
“是村东头的兰生大哥家吗?58年俺爹救了兰生大爷他爹,兰生大爷就和俺爹认了亲了,那是俺干哥!”
“那你可知道张兰?”
“那是俺姐,听说42年走散了”
2
岐山县蔡家坡村。
“嫩几个赶紧来见过老舅,这是郑县老家的”兰儿让几个孩子来见了礼,又问了家里的情况,知道兰生弟弟娶了妻,现在有三个男娃两个女娃。
“姐,今个见了你,我就赶紧回去,给家里报信嘞”陈货郎说。
“兄弟,趁着赶集,卖几天东西,在姐家待几天”兰儿说。
“不了,啥事都不如找到你重要,我赶紧回家,给我兰生大哥报信”陈货郎摆摆手。
兰儿让俩闺女拿了个包裹。“大兄弟,这里有姐昨个做的锅盔,你俩外甥女刚炸的辣子,你路上带着吃,也给俺兰生弟弟带着些”
“好勒,姐,那俺走了”
送走卖货郎,兰儿拿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指着兰生说,这是舅舅,指了指爹娘,给孩子们说这是你们姥姥姥爷。
这日清晨喜鹊直叫,兰儿知道这是有喜事了,在河南老家,有一种鸟叫“老鸹”,长得和喜鹊差不多,只是老家有句话说“喜鹊叫,喜来到。老鸹叫,灾来到”。
没过多久,大儿子军科跑了回来“娘,老舅来了”军科认出了陈姓卖货郎,没见过跟着陈姓卖货郎一起来的人。
正在做针线活的兰儿被针扎了一下手,扔下东西就迎了出去,看那陈姓兄弟身边,可不就是自己的兰生弟弟。
兰儿了过去,抱住弟弟就哭,兰生看见姐姐,一下就跪那了。姐弟俩哭了会,情绪有所好转,坐下开始聊天。兰生说了家里的情况,爹走的早,家里来了后爹把他养大,前两年送走了娘,后爹还在。从弟弟口中,兰儿知道陈货郞叫陈三学,在家排行老三,和兰生俩人年岁差不多。
待了几天,兰生和三学要走,说家里娃们都小,不能多留,兰儿也理解,拿出了早就备好的两个包裹,一包是虎头鞋、虎头帽,一包是锅盔和辣子,交代了两个弟弟路上注意安全,兰生给姐姐留了家里的住址,告诉姐姐有空就回去。
一晃又过去了数年。
后记
早几年不方便,和陕西那边来往较少,后来有了手机,再后来有了快递,和陕西那边的联系就方便了,常科舅舅家的女儿丽燕和我年纪相仿,我俩到成了好友。
此刻的我正躺在三学姥爷家的房顶晒太阳。表哥陈永青爬了上来,拿了个馍加辣椒,又递了壶茶水,没好气的说“小闺女家,那么喜欢吃辣椒,俺爷让我给你说,楼顶灰多,别给你衣服弄脏了,俺澜卿姑让我给你泡的茶水,小小年纪就那么讲究,来不起农村就别来,真是城里人的样子”
“小兔崽子,你有本事出去横,欺负雅涵算什么本事”。楼下传来三学姥爷的声音。我在家里地位高,是有原因的,据说是我绣花的样子,像极了那位姑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