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恐惧的心里。我也不理外,因为从小到大,死亡这个代名词就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
上传中,请稍候...
2019年“死亡”这个代名词,出现在娱乐圈离里,不期而遇,先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抗癌失败离开了,带给社会大众沉痛的打击。从小看着他主持的节目长大,他的节目充满了风趣幽默,给人的印象就好像邻家的大哥哥一样,没有明星的架子。他的离去让大众一时接受不了,从患癌开始——去美国抗癌——抗癌失败痛苦离去,震惊了娱乐界,用钱买不来生命。
而后金庸老先生的离去,给整个“江湖”留下了莫名的伤痛,他曾经写下的华山论剑,笑傲江湖……这些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电影,他的精神一直给了大众的鼓舞,人是走了,但精神永存。
再到后来,明星高以翔在节目中猝死,拍摄了浙江卫视的一版真人秀综艺节目,因为录制时间过长,也是一直在高空拍摄,多次不成功,多次拍摄,最终导致意外猝死……浙江卫视也被大众痛骂:“‘生命高于一切’你们懂不懂,难道就没有同情心吗?”
这几位名人离去,也让大众觉醒,生命高于一切,当命都不在了,有钱有权都是空谈。
“叮,咚、咚、咚”……耳朵里传来,亲人离去,法师们做法的声音,家里的厨房就在老家的祠堂旁边,每一次吃饭都要经过那里,此时“做斋”的声音,传到我耳朵里来……
那年我不过是一个7岁的孩子,那一回,饿得不行,我妈忙着帮忙,忘记打饭给我吃了,我一个人大步流星的冲向厨房,厨房有点长,要经过走廊,才能到吃饭的客厅,我手忙脚乱的找碗,耳朵里一直听到法师“喃斋的声音”(给故去的人做法的意思)。我手一直在发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大的碗,装一碗粥,飞奔狂跑,似乎逃离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离去的是我老老祖母,到了第三天,当地人有一个风俗,所有到场的亲人要给离去的人,披麻戴孝,游街送灵魂离去。
当大家都准备好,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跟着一个游街,要游三个不同的村庄。领路的法师,在前面敲锣打鼓,以警示大家,有“人”要过路,请大家让路……
我跟着大部队走。母亲生怕我害怕,一直紧紧拽着我的手,告诉我:“别怕,一会就可以回去了……”我当时带着疑惑不解的眼神看着她,因为那会我觉得大家脸色,都是哭丧着一张脸,我哭不出来,也不敢笑,只能带着内心的恐惧和疑虑跟着大家一起“游街”……
再到后面的事情,是从母亲口里得知的,她说:“亲人离世了,入棺不能随便去看,只能由法师算好命的人,才能帮忙,送上山”……这些事情,都是要在三更半夜进行的。
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记忆就像擦不掉的电视画面一样,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到我十几岁开始,就发现自己一直活着恐惧,死亡这件事情里。虽然当时家里搬到了新的地方,离那个祠堂很远,可是一到晚上睡觉,我就莫名的恐惧,爬满整个心头……直到我长大离开那里,我的心就像有一个结一样,久久不能打开。
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能重来的,一旦过去,我们就要选择放下。
海涅在诗中写到:“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作家余华先生做客一期《朗读者》,他在里面描述到:“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在医院工作,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每天都有不同的手术要做……”
在医院里的经历印象深刻,他说到:“夏天的中午特别热,要是在稻草田里睡午觉,一定会一身汗。”有一天他发现,医院里的太平间特别凉爽,就在那里午睡,他感觉特别好,没有任何的恐惧感。每次午睡醒来,都会莫名听到各种各样的哭声,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哭声代表发生不一样的事情。
改变不了的事实,不如坦然去面对,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马尔克思曾说: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和死亡有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
死亡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记得有一句经典名言: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就离死亡更近一步。很多年后,当我长大成人,读了《弟子规》才懂得逝死者如逝生,小时候的恐惧心里,完全是父母没有解释清楚,就告诉:“我不要怕,不要怕”,反而我越发的害怕,每一个离去的人,都多少带着不甘离去。唯有珍惜当下,不让自己活在遗憾中,每天都认真的活出自我,方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