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土们一起到洛水边游玩,回来后,乐令问王夷甫:“今天玩得高兴吗?”王夷甫说:“裴仆射擅长谈名理,滔滔不绝,意趣高雅;张茂先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安丰谈论延陵、子房,也很超脱,深远玄妙。”
【原文】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典故】
名理:特指魏晋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名理学直接影响了玄学,王弼、郭象研究问题都强调辨名析理,主要是用辨名析理的方法进行思辨的概念分析与推论,为其玄学理论作论证。
【人物】
乐令:乐广(?—304):字彦辅,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东南)人。少孤贫,有重名,受卫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赏。王戎举为秀才,因而得入仕途。累官至河南尹,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又代王戎为尚书令,被后人称为“乐令”。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互攻时,乐广因司马颖岳丈的身份而被司马乂怀疑,乐广虽极力澄清,但仍在次年因忧虑而去世。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首。后因长沙王司马乂当政时,与其女婿成都王司马颖不和,而受到株连逼迫,以忧愤病卒。善书法,有文集二卷,今已佚。
王夷甫: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今属山东)人,王戎堂弟。清明俊秀,风姿详雅,笃好老庄学说,崇尚浮华放诞,为当时名士之首。官至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八王之乱中,整日玄谈,不以国家大事为重,使弟王澄、族弟王敦分任荆州、青州刺史,唯求自保,遭时人鄙夷。后为石勒所俘,以晋军败亡责不在己,并劝石勒称帝。石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于是被杀,年五十六。
裴仆射:裴頠(wěi,2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多闻,兼通医术,自少知名,辞论丰博,时人称为“言谈之林薮”。忧虑时俗虚浮,不尊儒术,反对“贵无”之说,主张“崇有”之说,著有《崇有论》。初为太子中庶子、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拜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之职。永康元年(300),为赵王司马伦所害,终年三十四岁。晋惠帝复位后,追赠本官,谥号为成。
张茂先: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幼年丧父,曾给别人牧羊。博学多才,工于诗赋,词藻华丽,著有《张司空集》、《博物志》。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力劝晋武帝司马炎伐吴,战时任度支尚书。吴亡后,进封广武县侯,出镇幽州,政绩卓然,后入朝任太常。晋惠帝继位后,累官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被委以朝政,封壮武郡公,又迁司空。永康元年(300年)于八王之乱中为赵王伦和孙秀所杀。
王安丰: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和识鉴著称。与阮籍、嵇康为竹林之游,是竹林七贤之一。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西晋武帝时因参与伐吴有功,进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升任司徒。王戎仰慕古人遽伯玉,看到天下将乱,于是“与时卷舒”,不理世事以求自保。八王之乱中一直随惠帝被众王劫持。张方劫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永兴二年(305),死于郏,年七十二,谥号“元”。
延陵:季札(前576一前484),春秋时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他的三位兄长诸樊、余祭、夷昧约定以次相传,最后传位给他。夷昧死,他仍避而不受。贤明博学,屡次聘问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书向等。聘鲁,观周乐,审音知政。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主要谋士,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封留侯。晚年学神仙长生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