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世界文化遗产,自有其传承底蕴在,小时候的过年很有年味儿,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窗花、彩纸、上贡天地,花馍、油糕、各式面点,都会穿上新衣,拿炭垒一个叫“旺火”的金字塔,寓意“兴旺红火”,大人在厅堂灶边忙碌,我们小孩就走村口巷落里追逐玩闹,所有人都过得很隆重、很当回事儿。
随着物质日渐丰裕,以前过年吃的随时都吃的到,以前过年穿的随时都穿的到,加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大幅改变,传统和潮流之间有了巨大的鸿沟,长辈埋怨小辈的“无所谓”,小辈腹诽长辈的“太执着”,是啊,太过飞速的发展让两代人有了天差地别的认知和人生态度,现如今的社会,什么都买得到,人们更趋向于方便、省心,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随年轻一辈到大城市过年,年夜饭在餐馆吃,天南海北应有尽有,任君选择,少了繁琐的仪式,遗失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年也越来越没有年味儿。
今年回乡与父母相聚,他们知道我事务繁多且自成规律,与众不同(他们嘴里叫含贬义的不普通),所以回来一般也由得我,但有些事情颇为执拗,“过年就得有个年样”,糖果点心数十种,水果面食般般不落,衣服要隆重,还得有红色装饰,尤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红纸黄纸还有捏的金元宝,昨天开始便在一一安顿,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朝圣的亮光,我突然有些震动,像他们这样过年的已经不多了吧,分明是有融入骨血的情结在,那一代人曾经历过贫瘠和苦难,因而“过年”对他们来讲有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分量,没有他们一生的付出,又怎么能奠定我们“做自己”的基础,而我们年轻一辈最缺乏的却正是这认真执着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很稀缺的东西,它决定了一个人可以专注到各种程度,有的人可以编程整日,有的人可以读书到废寝忘食,有的人沉迷于音乐,有的人浸润于绘画,人这一辈子可以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而更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可以郑重相待的梦想;从这个角度看,“万物皆备于我”向所有人学习的生存本能也勉强算是一种仪式感,我确定自己向人请教时眼睛是自带光亮的,交友处下、待人谦逊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太过重要所以才变为不可或缺的本能。
千金买骨是仪式感,沐浴斋戒也是仪式感,开坛拜将是,三顾茅庐也是,士为知己者死,待之以国士、必以国士报之,仪式感代表看重,古时传授学问功夫,必须要先考察人品,再设难关作为考验,求学之心不诚就是缺乏仪式感,现代社会的知识门槛可以说是最低的,却因为少了那份仪式感而少了很多大师。
反观自己,纵然再“少年心性”,事实就是三十多年竟无一件可以真正称之为“仪式感”的事,近乎可悲,读书不求甚解,做事流于浮表,自以为满意的生活方式更多的像是满足爱折腾的天性,如果有“仪式感”,首先心态会严肃端正,读书会正襟危坐,以谦卑的态度来面对知识;工作会精益求精,在琐碎细节上也一丝不苟,就像母亲准备过年一样;做瑜伽或锻炼会专注聚焦,不会心猿意马,不会边看电影边练;写作会揣摩结构、推敲文字,不会为了效率而精准的计算在两个小时之内,即便是现在行文到此,心情也不自觉的沉重很多,原来我从来就没有过“仪式感”。
这不就是“慎独”吗?这不就是“主敬”吗?
今天是初一,我们家自外婆笃信佛教以来就会在春节当日吃全素,至今已近至少20多年了,以前只是一种习惯,并未细思过内里的含义,现在我万分庆幸并感激长辈们执着的传统,我想我的仪式感就从闭关静坐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