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要去哪儿?
去草原撒个欢儿!
……
- Ksher旅行 -
国内叫得上名的自驾公路实在太多
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
似乎只有关联了青藏高原
公路自驾游才有美景似的……
包括帝都在内,无数人对西藏、青海、四川
有着深深的执念
却一次次忽略身边这条一入夏就美的惊天动地的
草原天路
张家口草原天路东西横跨
沽源、崇礼、张北、万全、尚义五县
全长300多公里(目前已开发了132.7公里)
是我国唯一 一条最具自驾观光旅游价值的线路
集自然、壮美、神奇、舒爽为一体的绝佳景区
by 随风随性
它穿行在茫茫草原
一路通往最美的天边
它美如幻境
柏油路面与黄色实线
与草绿花黄交织震撼
很多人叫它“中国66号公路”
但其实“草原天路”才是最贴切的称呼
因为它引领无数人看到天堂的原乡
草原天路是一条位于
张北和崇礼交界处的公路
公路蜿蜒曲折,连绵起伏
沿途花开成海,草绿如墨
又有梯田风车,景色无比迷人
简直就是为夏天定制的!!
这条蛰伏一冬的草原天路
在夏季再一次美到天际
山花烂漫,蓝天如洗
行驶在草原天路上
除了自驾游的刺激
还可以接受这仙境的洗礼!
从野狐岭为入口
你会发现景色越来越刺目
五花草甸、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柏油小路......
滚动的车轮犹如穿梭在
一幅绚丽的风景油彩画中
从北京出发
自驾:北京出发——八达岭高速(京藏高速)——宣化-张家口方向——五一路出口出——张石高速——张北南收费站出口出——野狐岭——草沿天路
全程:约240公里 车程大约5小时
建议:为避免拥堵,早上6点半左右或更早出发
沿途风景
桦皮岭
夏天的颜色还只有翠绿色的单一
但依然能看得见分明的层次
“天下十三省,冷不过桦皮岭”
张家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就算是炎热的夏天
桦皮岭上的气温也不会高于20度
阎片山
自然的鬼斧神工
造就奇峰突起,峭壁如削
危岩高耸,若屏若嶂
周遭草场草深没膝,百花盛开
塞北梯田
塞北梯田不同于南方的清秀唯美
多了一些北方的豪迈大气
一层层的梯田
静静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呼吸着最纯净的空气
沐浴着最灿烂的阳光
享受着与世无争的氛围
风车
风车林立,桨叶劲旋
风车随风舞动
形成了雄伟壮观的靓丽风景线
沿着风电观光路驱车
行驶在绵延起伏的山脊上
置身于风动叶舞的林海中
你会有一种人在车中坐
车在林中游的欢快与愉悦
而曾经“一年一场风
从春刮到冬”的苦闷
变成了能量、浪漫的代名词
曾经的“养在深闺人未识”
变成了如今的“车如流水马如龙”
草原天路的美已经被所有人肯定
图片来源于图虫网@糖醋鼻子
滦河
从桦皮出到丁字路口左拐
沽源方向共计130公里
可以到达沽源滦河
越山林,过湖泊,迤逦前行
在沽源辽阔的湿地草原上恣意流淌
九曲回折,意韵悠长
“九曲十八盘”
那弯弯曲曲的河水就像一条飘逸的玉带
把美丽的草原映衬得更加鲜活
好似草原与水一同为我们献上了大地的音符
五花草甸
每年的夏天
数千亩的草甸上
盛开五颜六色的野花
构成一幅美艳的图画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与周边的山地、河谷、原野、村庄一道
形成沽源坝上独有的草原美景
天路沿线,野罂粟、苜蓿、土豆花
向日葵和油菜花
各种颜色的花朵点缀在草原之上
五彩缤纷,漫山遍野
随风摇曳,仿佛置身童话里
这一路的风景
不似江南的清新
不似西藏的壮观
草原天路独有的气质
让每个到来的人为之倾倒
照片的描摹都显得薄弱
草原天路的美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穿越山林,邂逅花海
迎来朝霞,送走夕阳
草原天路会带个你一次次惊艳与震撼
图片来源于@天天爱宁宁
当你驰骋在绿茵场上
会感到草原在震荡,耳畔风声作响
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草原上的骑手
城市的嘈杂,久积的烦躁与忧愁
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图片来源于@天天爱宁宁
草原天路的旅行最佳时间是
每年的6月至8月
这个时候是草原最美的时节
一望无际的绿意,充盈了双眸,溢至心底
如果你愿意
就能坐拥辽阔的天地
如果你愿意
就能在云海之上露营看星空
如果你愿意
就能在草原天路呼吸最清新的空气……
如果你愿意
邂逅一路风景美如画的草原天路
不如挑个日子
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出发!
交通信息
由京藏高速G6转张承高速G95到桦皮岭收费站下高速,走高速连接线到省道242张沽线左转,通过水泉洼草原天路入口进入草原天路;
由京藏高速G6转张石高速野狐岭收费站下→进入207国道左转100米→进入草原天路;
友情提示
(1)“草原天路”马路边上有公里数标注,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计划穿越的时间。
(2)马路上有中国66号公路带有"遇见旅行“的标志,但凡有标志路牌的地方,均是拍照比较好的地标,附近有空旷的停车位置,请把车停好后进行拍照,以防追尾或造成事故。
(3)一定要沿着马路中间的黄线走,中途不要随意拐入不明小路。
(4)自驾旅行的游客,一定要保持车况动力良好,因“草原天路”的路况,随时会出急上急下坡的弯曲道路。
草原天路游客须知:
请注意杜绝随处停车、乱扔垃圾、随意踩踏庄稼、随意毁坏树木等不文明现象。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