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门峡陕州区一名工作了十年的特教老师,可实际上我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乡妹子,是什么力量让我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从事特教工作,究其原因,我想还要从我的家风故事说起。
我出生在新乡原阳,爷爷是老党员,也是一名离休干部,曾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武工队成员,奶奶也是老党员,曾经是县里的妇女干部。虽说如此,可自打出生以来,我却从未感受到“官三代”应该有的光环,就连“官二代”的老爸和姑姑也不见沾了爷奶的些许“恩惠”。一度,我的父亲没有工作,靠摆摊卖鞋维持生计,姑姑至今还是一个农民。我曾问过老爸,对此是否抱怨过,老爸却微微一笑,说:“看着别人的子女安排工作,我和你姑却要靠自己,艰难的时候也曾抱怨过,可后来想想,你爷奶常教导我们做人做正直,公正,作风严谨,再说他们清廉了一辈子,从不违背原则,后来也就慢慢理解了。”
小时偶,我们家常常“川流不息”,我家住在县城,爷爷奶奶每个月都有几十块钱的工资,亲戚们大多都在农村,日子过得紧张,时常到我家寻求帮助,借钱的、看病的、住宿的.......不管是远亲还是近邻,奶奶总是尽所能的帮助,从不吝啬。记得一次,一个奶奶老乡家的姑娘来县城工作,因没地方住,奶奶便让她住在我们家,我和妹妹让出了自己的床和奶奶一起睡,本就拥挤的家变得更加拥挤。想着她只是住几天,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半年,我和妹妹多次抱怨,奶奶却告诫我们:“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一把,要与人为善。”后来,奶奶还为那个姑娘寻了个好姻缘。还有一次,邻居阿姨生孩子,她没有婆婆,家里条件也不太好,奶奶忙前忙后,把家里的鸡蛋、小米隔三差五送过去给她补身体。奶奶常说:“当别人困难时,能帮就帮一把,宁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因为总是接济邻里亲朋,平时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清贫节俭。奶奶很支持我们努力学习,却从不允许我们把钱花在穿衣打扮上,认为只要穿着干净整齐就好。每一年,奶奶会带着我和妹妹跑去老远的郊外捡麦穗,挖野菜。从小奶奶就教导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勤俭节约,绝不能浪费粮食。”这样的习惯也一直伴随我们姊妹成长至今。
在奶奶病重住院时,我请了一个月假和父亲、姑姑轮流在医院照顾,病房里再次上演了“川流不息”的景象。那些曾经受过我家帮助的人们纷纷赶来了,他们个个眼含热泪,争着出钱出力。虽然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奶奶,可我知道奶奶走的很安详,她这一辈子都在无私的帮助别人,她也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以至于在奶奶过世一年后,还有受过她帮助的人不顾路远天寒给我们送来自己庄稼地里的土特产。
受家庭的影响,高中时,我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那时对特殊孩子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这是一群急需教育帮扶的弱势群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偶然又看到了特殊教育专业,我敬佩奶奶,一辈子都乐于助人,我励志要做一个有爱的特教工作者,我便依然选择了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后来我背井离乡来到陕州,追寻我的人生价值,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我教育的是一群有着多动、自闭、智力障碍、言语发音障碍的孩子,虽然教育的路很难走,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通过康复训练,成功让几名聋哑孩子从单字到短语再到句子,实现了开口说话,有一名聋哑孩子还成功转入普校随班就读。对于班里经济困难的孩子,我也经常给与帮扶,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关怀和教育每一位特殊孩子,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在2017年我被表彰为陕州区最美教师。
如果说家是大树,良好的家风就是有爱之根,它用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感染者每一个家庭成员,引领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了中华美德,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让人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