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其实中学时代看过,但十几年过去了,记忆里只有方鸿渐这个名字,其他人物和情节了无痕迹,甚至于根本想不起究竟是初中时向镇上的小书店以2毛钱一天租回来看的呢,还是高一在图书馆借阅的呢?
还记得在镇上的小书店租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一中的图书馆借阅过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这就是我中学时期读过的两三本书,后来教语文的刘老师发现我读长篇小说,就告诫我说:在校期间不要读长篇,一旦入戏出不来,影响学习,建议读短篇和杂志,为写作积累素材。为了考试,我听了老师的话,高二高三也不允许去图书馆借书了,也没有时间读闲书了。后来非常羡慕那些阅读量很大的同学同事朋友,同时又后悔没有在大学时代多读几本书以弥补,要是我也像同寝室的星同学一样,每天雷打不动地坐在床上阅读,现在我对他人的羡慕也少很多吧。
去年七八月份在图书馆读到杨绛的《我们仨》时,就萌发了重读《围城》的念头,但重症拖延病患者一拖就是一年。直到上个月中旬在微信公众号有书上读到《围城》的一个小片段,立刻就下单买书了。
三百来页,读了近一个星期,当然周末两天浪费在看剧上。刚开始读得很慢,因为语言实在新鲜有趣,我巴不得像以往那样把精彩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但隔几行就有一句,工作量有点大,只好作罢,后来就想多读几遍试图记下来,只可惜后来发现年老色衰记忆力也差,读完后一句完全不记得上一句,索性就随意读下去了。
书的腰封上印着一句因本书而家喻户晓的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当年读的时候,应该没什么感触吧,而今重读,感觉这句话简直说到了心窝里。还没有认真思考过婚姻这件事,冲进去和逃出来都不是目前的状态,所以对婚姻的围城感触还不深,但对职业,当年努力赶考一心想要冲进来,为了冲进来不惜放弃其他,而如今感觉不过如此,时不时也想要逃出去,只不过缺乏逃出去的勇气和本领。真是干一行恨一行吧,或许换个职业也是如此。将近三十年的生命里,也有很多想要的东西、愿望,没有得到没有实现之前,也是念念不忘,可是得到了实现了,只是一开始的开心和热忱,时间一长难免又弃之如敝履。或许这些东西、愿望,只是欲望所需,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得到了才不珍惜。
要说故事性、趣味性,它肯定不能跟网络小说相比,但大部分网络小说都是过眼烟云,而它能成为经典,一再重印,自然有特别之处。这次阅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比喻句随处可见,而且每一个都相当妙,以至于我经常要停下来想想他所描绘的画面,想完后会开心,会惊讶,开心的是觉得自己能懂能理解看到了妙处,惊讶的是作者的手法怎么能那么精妙,每一处都活灵活现,鲜活的人物和景象扑面而来。可能是我少见多怪,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作者功力深厚。
之前在一篇访谈上看到一位名家说,每次作品再版时都特别高兴,因为能够再版就表明没有过时,经得起时间检验,所以更喜欢跨代读者。也看到一种说法:经典从来不是靠主题、故事情节而成为的,经典胜在细节,就像《飘》、《傲慢与偏见》,有很多书描写类似的故事,但成为经典的就只有这两个。读完这本书后,对这两种观点都深以为然,它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靠细节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历久弥新。
方鸿渐这个人呢,真真切切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大学里混日子,在国外求学也是混日子,最后为了应付家人还买假文凭。求学回来,也是靠假老丈人、靠赵辛楣才找到工作,确实活的窝囊。用赵辛楣的话来说,人不讨厌,但毫无用处。想起以自己为代表的部分大学生,只是混迹在学校,毫无本领,出了校园为了生存也是各种挣扎。
方鸿渐性格呢,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这似乎也注定他情路坎坷吧,自以为是地认为鲍小姐爱慕他,他可以享受鲍小姐未婚夫的权利而不必履行义务,殊不知他只是鲍小姐解闷的工具而已,从头至尾被鲍小姐耍得团团转。至于苏文纨呢,由于方不果敢,让苏会错意以致于被拒绝后在唐小姐面前数落方种种不是。方鸿渐爱慕的唐小姐,因表姐的话而心生嫌隙。而他后来的妻子孙柔嘉,我也感觉孙颇有心计,费劲心思嫁给他,他也是被玩得团团转的那个,就算孙是真心喜欢方鸿渐的,而方对孙也颇有好感,可是促成方答应结婚的绝对是孙所说的父亲的来信以及同事们的谣言,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方鸿渐终究没有娶到意中人,而是退而求其次了,甚至认为走进婚姻也不需要太多太深的爱。
所有人物呢,我最喜欢的就是赵辛楣了,他应该算是高富帅了吧。总觉得苏文纨没有选择赵真是配不上她博士的眼光啊,不过用赵辛楣的话来说,她嫁给曹元朗也是挺好的,两位诗人都不会没有读者了。喜欢赵辛楣,是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他对同伴大方体贴,照顾有加,遇到难题尽心尽力解决,很多事情看透不拆穿,羡慕他的情商。最讨厌的人就是李梅亭了,跟赵辛楣完全相反,相当自私自利、假正经,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不顾踩着别人的身体。而这本书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一行人去三闾大学的途中那几篇,总觉得是真人真事而非小说,就好比李梅亭命分明为了省钱而坐差一点的船位,却口口声声说因为买不到上等票,自己高风亮节把上等票让给方鸿渐等人,心理上还优渥得理所当然地认为方等人应该感激涕零,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也真不少。以小见大,这一段真的可以看到好多形形色色的人们啊。
作者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唐晓芙吧,唐一出场,作者说“天生着一般女人早花钱费时、调脂活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了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而唐不笑的时候脸上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作者在不遗余力描写唐小姐的美时,紧挨着还不忘用比较辛辣讽刺的语言述说其他女人的丑,衬托得唐小姐更是与众不同别有风情了。作者在描写苏文纨时,说她轮廓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而年龄本身是看不出的,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而鲍小姐,作者借着彼时沉迷鲍小姐的方鸿渐的嘴说,她是一块黑巧克力,可见她更不招作者待见。孙柔嘉呢,在她看见苏文纨时,心里后悔要见她,心里一门清自己被比下去了,这些心理活动啊也表明在作者看来她还不及苏文纨吧。当然这是我肆意猜测的,可能与作者无关,更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吧。
这本书,我决定待记忆模糊时,还要再读一遍,冲着那些优美又有趣的句子。再积累些,看看能不能读读《管锥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