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掌握“三戒”,“三畏”,“九思”等的具体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提高自身为人处事的自觉意识。
二、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三戒”,“三畏”,“九思”等的具体内涵
2、难点:掌握《论语》“言约义丰”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回顾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为国以礼”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2、《论语》简介,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半步《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推崇。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共二十章,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导入新课
大家读论语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词: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2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100多次,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天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来一起学习《论语》的君子篇,理解什么才是君子的标准,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
(三)、课文解读
1、学生熟读课文及译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句意。
2、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诵读前三则原文及译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谈谈自己对君子的认识
甲:第一则,.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
乙:第二则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说,谨言慎行。使自己逐步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
丙:第三则,“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2)、学生齐读4一6则原文及译文,讨论君子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富贵?
甲:第四则:孔子说:君子和小人,固然都有所亲所厚,但其用心不同,所以他们的亲厚也不同。君子用心出于公心,所为也是天下为公,所以能视天下为一家,视天下人如一人。他们爱天下人,并不要求人们归附于自己,施恩于天下人,并不等人们开口求自己。因为他们待人亲厚,心胸宽广,不结党营私,这才是君子的行为。而小人则不同,小人做事出于私心,所以遇到有权势的人则依附之,遇到有利益的人则接近之。或者喜欢某人与自己的意见偶尔相同,就满心高兴认为此人甚好,或者感慨某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厌恶,就相互结交互为支援。这样的党同伐异,厚此薄彼,全无公心,完全是小人行径。周与比,行迹很相似,只在用心的公私不同。
乙:第五则【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丙:第六则: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3)、学生齐读7一8则原文及译文,然后讨论
第八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
第九则: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4)学生诵读10一12则原文及译文,然后讨论,
明确:甲:第十则、孔子主要强调君子要先做,然后才说。
乙:第十一则,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张扬,一个人表现出来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关于这种骄傲,我们要分清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风骨.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一节的阅读,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所谓的君子就是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慎言慎行,成为别人的楷模。同学们,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那样,在他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因此,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按照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吧!
六、课外拓展一一思考讨论
1、孔子的“君子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如何看待现在的国学热。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几则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
2、预习12一20则,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君子观。
3、课外阅读《论语》,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