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家里带孩子的时候一般都是喜欢一个人带他出去玩,很少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门,我老婆恰恰相反,她非常喜欢带娃去别人家,或者邀请小盆友到家里玩。
社交能力偏弱是我的缺点,今天看到袁岳写的一篇文章,说如何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几个观点跟大家做个分享。
1.-走出去,跨结构交往
社会学有一个理论,就是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结构里面,人们平常都是以这个结构里面的信息和知识来衡量自己。但是,一个人很难在自己的结构里得到他人认可。那怎么办呢?从自己的这个结构跳出去,你拿着专业知识到另外一个领域去,就能获得尊敬。
作者本人是学法律的,但在法学界混不出头,所以又学了社会学,但他的社会学知识一般不跟专攻社会学的人讲。他在公司有两张名片,一个叫董事长,一个叫高级研究员。碰到大公司的人士,不发董事长的名片,而是发高级研究员的;要是碰到教授,不发那个高级研究员的,给他董事长的。教授你别看学术厉害,但是钱没董事长挣得多,所以你要用不同结构里面的东西去对付不同的人,这就叫跨结构交往,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
2.-扩大交往半径
总的来说,我们离我们的交往对象越远越好,这个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更是指知识上的。一般我们交流喜欢与自己相关领域的人交流,觉得共同语言多。其实,如果站在对我们的知识形成冲击这个角度,远距离的对象比近距离的交往更有价值。实际上,一个好的管理者本身应该是一个好的协调者,对知识的了解的范围比深度更重要,比如你发现某个知识很有用,不必对那个方面很精通,能够找对那个方面的人就可以了。
另外,我们在自己熟悉的有控制力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惰性;在一个掌控力较弱的环境里面,你会对别人的需求比较敏感,会有所节制,反而有利于自己的提升。好比你在一个单位做了很久,换到另一个公司,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你的各个方面都会变得敏感的多,小心翼翼的多。
3.-交往的数量
世界上做的大的成功商人,没有几个是只做熟人生意的,也没有几个拜访媒体只是采访你认识的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都是陌生人的事业,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加强这种社会联系技术。
我们的社会交往,是要有足够的量才能够形成,偶尔交往一下不足以改变你,因为你的行为动力定型不够。动力定型即形成行为习惯,让它在自己的舒适区,即你的人际沟通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了,不再需要刻意。就像你刚刚学车,踩离合、挂档、踩油门这几个动作要一个一个反应一遍再去形成动作,一旦形成就连贯而自然了。
读书会的线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从走出去,多接触,一步步改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