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解:
本部分是河伯与北海神的第三段对话。第二段与上下文义不相干涉,此处不提。
上部分阐释“物”无限的道理后,河伯引用“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来概述总结。最精细的事物没有形体,最广大的事物没有外围。北海神接下来对引语做剖析。精细着看,事物大而不能穷尽;粗大着看,细小的地方也不分明。这是由观察角度带来的不同。“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精粗有形;二是细致到不能分别,无形;三是广大到不可圈围,无形。
文本还用言意来投射精粗。可用语言表达的,是物的粗糙一面;可用心意感觉的,是物的精细的一面。精粗有形,言意有限。还有语言无法表达,心意无法体现的,那是无形的东西。至于无形的东西能用什么来表达,言语道断,无有可及。或者有超越言、意的存在可以一试。
文: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解:
本部分是河伯与北海神的第三段对话。
上部分讲小大精粗有形无形相对的道理,河伯听得云里雾里,搞得小大不分了,所以又问到,“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神从三个层次解释:从道的角度,无所谓差别;从万物本身的角度,贵自己而贱他人(似郭象的独化论);流俗的观点看来,贵贱由外在因素决定。
关于外在因素,北海神又分别从差异大小、功用有无、取向对错三个例子解释。为什么说外在呢?如果从道和万物本身的角度看,事物无所谓差异,无所谓功用,也无所谓取向。在道的角度,万物一齐,归于“一”;在万物本身角度,物各自独立,自在自为,皆贵则无贱。此外,文本还有个“因其所×而×之,则万物莫不×”的经典表述。其中,“因”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本身。例如,“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对应之前的“自细视大者不尽”,那事物怎么都是大的!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理解到这个层次,才能真正明白“差数”“功分”“取操”的所由来。
再降一个层次。(低于“以×观之”)按照世俗的标准,物有差等,要明白没有常驻不变的道理;明白物各有长,事物相互补充的道理;明白事物随时而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