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是两个极端,一个面积大、国力强,一个面积小、国力弱;一个立九品选官法,努力讨好士族,一个努力维持稳定,一味打压本土士族。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努力讨好士族的魏国渐渐的收揽民心,正统地位越来越坚实,而蜀汉渐渐失去正统地位,民心和士族成为绊脚石。
蜀汉也就面临一个问题:打或者不打。打就是通过北伐争夺正统地位,抢回话语权;不打,以蜀汉的国力,早晚被消灭。打是找死,不打等死。偏安一隅或许是蜀汉最好的选择。
长久以来,蜀汉力主北伐的主战派,一直掌握着朝堂的话语权。蜀汉四相,只有费祎是主安派,诸葛亮和姜维坚决北伐,但姜维和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能照顾主安派,不破坏生产力,姜维却连年北伐,穷兵黩武,不管不顾。
姜维缺乏政治韬略。陈袛虽弄权,但他和黄皓交好,全力支持姜维北伐。陈袛一死,姜维缺乏支持者,北伐阻力重重。所以姜维不管不顾的北伐,是迫不得已。
黄皓专权,姜维有心想除掉他,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还让黄皓向姜维谢罪。姜维见无法除掉黄皓,怕遭到报复,跑到沓中屯田了,不敢回成都。
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钟会攻汉中,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姜维急忙甩开邓艾和诸葛绪赶到剑阁抵挡钟会,钟会攻不下剑阁,有心撤退。不料,追赶姜维的邓艾从阴平偷渡成功,直抵绵竹,攻入成都城下。
魏军兵临城下,成都一片惶恐。刘禅召集满朝文武商议对策,在朝堂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议题只有一个,蜀汉政府该怎么应对。
国难当头,主战派在外面,主安派占到了上风。这些人讨论的不是如何利用成都的数万守军,而是想着跑路。有的说,吴蜀一体,可奔吴,有的说南中七郡易守难攻,可奔南。
这个时候,一个主安派的代表人物,坚决反对北伐的蜀汉的大儒,直接变成了主降派,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刘禅向魏军投降。这个人就是光禄大夫谯周。谯周给出了几点理由:
第一,魏比吴强大,万一投靠了吴国,位居下臣,吴国再让魏国灭了,还是要去魏国,等于被羞辱了两次,奔吴不如降魏。
第二,要是奔南中,要早做准备,现在都打到城下了,灭亡在即,人心难测,不能保证没有坏心眼,趁您走向南中的时候兵变。
第三,南中表面臣服,难免没有异心,当初诸葛亮大兵压境才臣服。现在我们逃难,依靠他们,恐怕他们再次反叛。
第四,我们逃往南中,魏军势必穷追猛打。到时候,对外得抵拒魏军,对内要供给粮饷车马,又没地方收税,只能加重收南中少数民族的税,他们受不了,还是得反。
谯周这番话,不止说服了朝臣,也说服了刘禅。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同时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投降后,试图复国未成,蜀汉彻底灭亡。
谯周不亏是大儒,单看他分析的这几条,条缕清晰,毫无问题,似乎降魏是最佳选择。然而,他忽视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其一,蜀汉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其二,臣子的本分。
蜀汉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当然不是,当时钟会已经被挡在剑阁准备退兵了,邓艾孤军深入,没有支援,成都尚有守军数万,东吴也已派兵援助。蜀军完全可以瓮中捉鳖。
可惜的是,主安派缺乏对双方军事实力的判断,错误的估计了当前的形势,一味的认为一定打不过,干脆降了。刘禅虽然昏庸,但不是桀纣,虽然绵竹战败了,但是形势并没有土崩瓦解,钟会大军还在,为什么不君臣固守呢。
臣子的本分是什么?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作为一代大儒,谯周不是不知道,然而,他却食其禄而背其主,居其地而献其城,实属不忠不义之人。君子死社稷,投降,丢人。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同样是文官的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瓦剌打到北京城下,他依旧不让皇帝投降。这才是臣子的本分。谯周所为,适合他大儒的身份,明显是本土士族对蜀汉政权的排斥,不是臣子所为。
当初,针对姜维的穷兵黩武,谯周曾和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更是写出了《仇国论》。历代儒家学者都认为谯周此举,是在为投降主义鸣锣开道,丧失了民族气节。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而陈寿是谯周的弟子。陈寿在写史的时候,没有把他列为投降、谋反的人物,依旧把他同其他学者列为一传,而且评价也没有贬斥,反而颇多赞扬。
“谯周词理渊通,为世硕儒”、“谯周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
历来学者评价蜀汉灭亡的原因,无非四点:一,刘禅昏庸;二,黄浩弄权;三,陈祗乱政;四,谯周误国。前三个都导致朝廷腐朽,腐朽了就没修复的可能吗,何以直接投降呢?
对谯周这个投降派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在萝卜看来,谯周是真的误国。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