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忠
开始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只注重战场上武将的厮杀,认为这些肯捐躯于沙场的武人们就是三国时代的重点。 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居然也因此喜欢上了武人们的甲胄、兵器、马匹等相关要素,并以向同学吹嘘“关公的大刀有八十二斤”、“曹操六十六岁死的”等并无意义的信息而沾沾自喜。
及后来,在下赴芜湖地方深造。在接受更好的教育后,重读《三国演义》,就有了新的认知。 那是比起武人们沙场的英姿而更为重要的东西——忠诚。
《三国演义》开篇不久就讲了皇宫之中由“十常侍”引起的内乱。“十常侍”由于被袁绍等人追剿,当中的张让、段珪二人竟劫了少帝及陈留王逃出宫去。众人不见了皇帝,自然是万分焦急。 河南中部掾吏闵贡(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记得这个名字)赶来寻找,张让投水自尽,段珪被杀,但闵贡仍未寻得少帝踪迹。
少帝及皇弟夜间摸索至一人家,户主问明二人身份后便跪进饮食。 闵贡寻到时,“君臣痛哭”。后来人马陆续赶到: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及鲍信、袁绍等接着车驾,于是“君臣皆哭”。
读至此处时内心真的难以平静。这是真忠臣,他们能够深刻体会汉帝所遭受的苦难,并发自内心地痛哭。 我认为比起刘备后来为汉献帝举哀大哭要真诚得多。 当然朝庭的忠臣也不止这些,以及之后的尚书丁管、越骑校尉伍孚等,为反抗董卓对汉帝的废立而献出生命;还有为担忧汉帝安危及汉朝未来而哭死的朝臣朱儁、以及在数十年之后的曹丕篡汉,在威逼下的符宝郎(大约是掌管玺印的职位)不交出玉玺而被杀,至死依然骂不绝口的祖弼。 这些都是真汉臣、真英雄! 而我却从未在意过他们,甚至随便一眼扫过完事。
之前读三国,读得是一个“精彩”;而这次读三国,我读出了一个“大义”!我为这么多年忽视了这个最主要的内容而感到惭愧。 “关公约三事”,忠的是刘备,忠于自己的领主,是“小忠”;王允等人为国除贼,还汉家安宁,为国家献身,才是“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