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背后不仅是憎恨
——《南京,南京》观后感
电影名 《南京,南京》就像是在呼唤,想诉说着什么,黑白色调的电影开场,阴霾的天空,显得压抑而忧伤 ;满目疮痍的南京 ,更像在诉说着一场场暴行;一张明信片的出现,写着苍白的文字,更是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电影开场了,黑白的色调,压抑的屠杀场景,尸横遍野的南京,中国难民被仅仅十几名日军发现,却根本无意抵抗,麻木的举起双手,我不愿,也不忍心再看下去,当孙中山铜像被拉倒时,我想倒下的会是整个中国吗?
不,不是,我依旧看到了死守的中国军人,听到了当子弹射过他们胸膛的时他们的齐声呐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我知道中国人的坚韧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们都不会轻易认输!而战争的残酷,种族的歧视也是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在战争后学到了自强不息,学到了落后就要挨打,而战争的背后就是憎恨吗?
不,不是的,开始电影放映的时候我没有想明白,思考着,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将南京大屠杀的场景再次还原吗?只是为了让我们记恨曾经屠杀我们的人吗?可是时隔84年,只是记着那些人有用吗?可当我继续看下去。。。
看到了即使是胜利者也依旧大喊:“我受不了了,我要回家”,看到了陆川导演在电影中安排日军某小分队队长角川正雄在战争的空隙想念战友母亲酿制的清酒,想念本土的饭团,想念自己的母亲。而角川所中意的日籍慰安妇在得到他送给她礼物的时候也因嗅出了家乡的味道而感动。才明白她们也曾是孩子,又有自己的家人,只是忠于不同的国家,可当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一直衷守的那个国家与自己心中所想不符的时候,该是有多绝望,最可怕的不是不是没有信仰,最可怕的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信仰在欺骗自己。
我也看到了,原本可以在日军攻打南京前夕离开但是决定与其他外国友人一起发起南京安全区,收纳战争之后南京的难民的拉贝。
尽管在1937年的南京,角川亦用他的双手拆散了不知多少个家庭,杀死了不知多少位母亲的孩子,埋葬了不知多少位母亲的思念。尽管最后贝拉不得不离开,可是我突然懂了影片为何要用大篇幅来描述一个日本人,这也是很多中国影迷无法理解的,我也懂了为何陆川导演的初衷是:“想让世界正式南京大屠杀。”也懂了战争背后从来不是憎恨,更懂得了以一个侵虐者的视角会让事件更加的真实。
当生命遭遇战争,有的逝去了,而有的则留下来看着其他的生命痛苦的离开;麻木的生命也许可以坚强的活下来,而那敏感的,如何忍心?他颤抖过,他犹豫过,但他并不能改变任何事,甚至是自己。因为他是一名军人。可他也确确实实的属于他自己。就这样,在战争中挣扎的理性的自我与感性的自我交替出现,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要知道,自己手刃的是曾经与自己一样活生生的人啊!最终,他屈服了。他违抗了军命擅自放走了小豆子与一名赵姓中国军人。随后,他虽然举起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却永远抹灭不了战争带给他的噩梦。我们同样也不能忘记。
战争的痛苦与罪恶,并不是哪个民族可以独立承担。这种一发而不可收的战争状态自开始后就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当然,战争中的生命并不是每一个都如角川般敏感。战争可以让人冷静,也可以让人丧心病狂。记得三岛由纪夫曾经写道“当你杀死一个人的时候,你会产生恐惧;而在你杀了两个人的时候,你会变得麻木;一旦那你有机会连续杀死三个人,就会有一种快慰的感觉油然而生。”也许战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得以持续。
战争是人类发起的,受害的也依旧是人类,无论是胜利者或是失败者,我们都无法磨灭战争曾带给我们的痛苦,而我们要记住的也不仅仅是仇恨,更是战争带给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