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被幼儿园老师叫去约谈了一次,刚开始我以为孩子在学校里闯祸了,没想到老师告诉我,我孩子经常把带去的玩具车在教室里开,导致很多男孩子追着车跑,老师明确告诉我,以后带去学校的玩具里不能有车。
回来后孩子告诉我,班里的多多也带过车子,老师却没有说他,我问了原因,原来多多只是把车拿在手里玩,没有在地上开,而且是自己一个人玩,老师觉得这种比较安全就没讲。
第二天我给孩子带去了一个刮刮画,表明是一层黑色颜料,用细细的木棒在纸上刮画就可以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原理就是把表面那层黑色给刮掉。我觉得这种玩具挺好,能激发孩子的创意。
但隔天老师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孩子把带去的刮刮画刮的桌子上全是黑色,还有几个同学一起来画,最后手上都是黑色,这个玩具也不能带了。
这让我有些头疼,男孩子喜欢玩的也就这些,都不能带的话总不能带个布娃娃。但我也发现学校对于这块的限制很大,很多事情出于安全性或者便捷性考虑都不可以去操作,无形中孩子接触和锻炼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为什么现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孩子都几乎没什么创造力。他们总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不会去做一些革新,别人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那真正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你是不是也发现,现在职场人士都很不开心,一方面抱怨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每天做着无聊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己又没有任何建树,对于周围一些想要去改变的人又会嘲笑和不相信,时间久了就感觉自己这样的状态有点人格分裂。
为什么我们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今后的工作好像帮助不大,甚至好像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学习只是在学校里的学习吗?
当我读完《人生不可不想的事》这本书,我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是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力。
他是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拜访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九十岁去世之前,他仍在不停奔波,为了在全世界传播智慧的思想。
作者从开启自己的心灵智慧之后,就认定了自己的使命,开始寻求人类身心灵的探索。之后,他开始在世界各地做演讲,去传播他的思想。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就是他诸多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本,也是他演讲实录中整理出来的一些非常经典的人生智慧。
作者提到其实真正的学习是个人从生活的各种经验中的体悟,这些体悟会开启自己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从任何书本上能学来的,这才是学习。
书中作者一直倡导一个人要了解自身,让自己成为一道光,去照亮自己,照亮别人,从而到达一种高纬度的喜悦、自由的状态。
作者通过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世人,生活的哲理和精华全部都在每个人的心里。当你的心没有任何恐惧、焦虑和不安,你的创造力才能流淌出来,才能给世界带来一些有益的改变。而作者的一生,也正是帮助更多的人找到他们的智慧。
今天分享书中关于教育部分的理念,一起来驻足聆听一下二十世纪最纯净的心灵的声音!
01
/
一个段子引发的思考
记得以前有个父子之间的对话一时间引起大家的思考。儿子问父亲:“你为什么要让我读书呢?”父亲回答:“因为读书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知识啊!”儿子又问:“获得知识以后呢?”父亲回答:“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啊!”
儿子接着问:“去好的学校,然后呢?”父亲回答:“上了好的学校,你毕业以后就会有一份好工作啊!”儿子又问:“有了一份好工作以后呢?”父亲回答:“有了好工作你就可以赚很多钱,然后结婚,生你自己的孩子啊!”儿子不解的问道:“我为什么需要赚那么多钱呢?”
这个时候父亲两眼放光,告诉儿子:“有了钱你就不用为生活发愁啦,你就能很快乐的生活啊!”这时,儿子叹了口气说:“原来是这样啊!我现在就很快乐啊!那干嘛要那么复杂,绕那么大个圈子才能获得快乐啊!”
这段对话看似是个笑话,但却值得我们深思。想想我们大部分人都听从父母的安排,按照他们的要求去一些机构学习,就因为要升学;根据他们的意愿去报考大学的某个专业,因为那个专业工作好找;找到工作以后又被催着结婚、生子,一个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机器一样运转着。
我们被告知不要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要和别人不一样,要随大流,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全,不会出错。看似这样的生活很安全,但我们每天依然很焦虑不安、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自己感兴趣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很多人的生活变成一滩死水。
02
/
是教育,还是控制
父母的教育给孩子罩上了一个舒适的玻璃罩,在这个舒适的地方,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被事先安排好的,不需要孩子有太大的发挥,因为那样很危险,发挥不佳就有可能考试失利,就有可能去不到父母想要孩子去的那个学校。
就像高考保送一样,其实有很多保送的学校并非是孩子们心目中最想去的那个地方,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免试保送,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舒适的环境,不需要冒险去考试,不需要再承担风险,只要能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就好,只要看起来还不错就行。
但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之后,发现问题就出来了。你会看到很多人开始抱怨自己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就像之前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网上发帖,说自己学了那么多东西,现在出来只是让自己收集资料,这样的工作自己不能接受。
当然类似的案例有很多,于是,很多人开始频繁的跳槽、换工作,希望在下一份工作中能找到一点自己的价值。
其实,大部分人的眼睛都是向外看的,很少有人会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要从自己身上解决,只有提升自己的内在,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但这些在孩子们教育过程中,有没有人教他们,其实并没有。
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就像本书的作者提到的,现在的很多教育从没有真正让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而是教育者对孩子们的指手画脚,这种教育是没有爱的,与其说是在教育,不如说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考试的机器,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对孩子的一种控制。
03
/
真正的教育是内在的启发
作者提出,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本身并不是告诉你必须要学会做这道题目,必须在哪一次考试中拿满分,而是发自内心的启发一个人内在的智慧。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要去限制一个人的心智,而是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探索这个世界,探索身边发生的一切,从而了解到很多事情的运作规律,发展轨迹,这样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就会慢慢被开启。
就比如说你看现在很多孩子看似懂得很多,英语讲的比大人还好,会弹琴,会很多乐器,有很多技能,但他们一点都不懂得感恩,也没什么责任心。遇到一点困难要么就找大人来帮忙,要么就推卸责任给其他人,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内心很恐惧,他们一直以来被告知要做一个优秀的个体,所以出一点错误他们会很害怕,害怕这会影响大人对他们的看法。这是现在的教育带给他们的。
但如果一个考试成绩,或者一个学校的重要性凌驾于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上,你就会发现生活变得很无趣、每件事情就像例行公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很好,但他们其实都很抑郁。
作者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他说正确的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人,让他们成为一个心无恐惧,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而对人产生错误尊敬的人。
事实确实如此,正确的教育是要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爱做,又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告诉他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让自己的控制欲驾驭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失去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学习力。
而关于如何做到正确的教育,作者给出的建议是从孩提时代,你就应该做你自己,不要去模仿别人,因为模仿会让你丧失创造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也提过:“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尹建莉讲的‘试误’其实就是要培养孩子自我探索的能力。
一个良好教育下的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懂得尊重体谅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很高,他们不会因为某些权威的恐吓被吓到,也不会因为一些外部环境的变动而心生恐惧,他们非常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全心全意的投入去探索。
虽然刚开始会很难,但却会让孩子一生受益,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明理之人。
正像我开篇说的,老师是不是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要开车的可以去楼下的空地,或者指定一个区域;画完画要把桌子擦干净,要把手洗干净,这也是画画的一部分工作,而不是全盘否定。
虽然书中的观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但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希望今天的分享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