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曾国藩传》第61-84页。前两天有小伙伴问我:“你读这个书怎么读的进去呀?”其实,我自己的感受。张宏杰老师的这本书,通俗易懂,更像是在看一本故事书。话不多说,进入今天的正题。
一、识时务者为俊杰?
曾国藩的不畏强权,不仅得罪了咸丰皇帝,还得罪了他的同事们。由于曾国藩不假公济私,位极人臣的琦善和大学士赛尚阿都被革职,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让他的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的破洞,甚至连普通同僚都对他嗤之以鼻。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做京官的最后一段日子,精神十分痛苦。
识时务,就是能认清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顺势而为。显然,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曾国藩的优点是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缺点是他为人处事没有“弹性”,也就是老子说的“曲则全”。在现代职场中,总会有一些声音说:“别人都不管的事,你就不要瞎操心了。”识时务,并不是让我们只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而是要综合考量,化不利为有利。
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在曾国藩绝望之际,咸丰二年六月,咸丰皇帝派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结束了他十来年的京官生涯。赴任江西的路上却逢家庭变故——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去世了。曾国藩借机回家守孝,在家打扫一间书房,静下心来开始读书。这里正应了孔子说的:“舍之则藏”。
由于太平军日渐壮大,咸丰皇帝情急之下,命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收到一封公文,经好友郭嵩焘劝说,最终决定,出山。这里正应了孔子说的:“用之则行”。
三、知耻而后勇
到了长沙以后,曾国藩做了两件大事:
1.设立审案局。
审案局的设立,对各地土匪和当地黑恶势力起到了震慑,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但是,关于曾国藩的非议也渐渐浮起。曾国藩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是,他动了别人的奶酪。
绝大多数团练大臣分为三类人:
①洁身自好者
②精于打小算盘者
③中饱私囊者
曾国藩让这些假公济私的人,无利可图。再一次触犯了官场的潜规则。
2.创立湘军。
曾国藩想要把湘军打造成为一支有“良心”和“灵魂”的队伍,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
曾国藩还命令正规军每月与湘军一起训话,这一利国利民之举,差点让他送了命。长沙副将清德,四处鼓动各军不要受曾国藩的摆弄,行事至刚的曾国藩立刻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清德。清德被革职拿办。晚清官场最重要的潜规则是“官官相护”,湖南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清德的上司、湖南提督鲍起豹更是伺机报复,借机教训曾国藩。绿营兵经常借故与湘军发生械斗,曾国藩要求鲍起豹逮捕带头闹事的绿营兵。鲍起豹便抓住这个机会,故意将几名肇事士兵五花大绑,同时派人散布曾国藩要严惩绿营兵的消息,鼓动军人闹事。绿营兵破门而入,曾国藩夺门而逃。这也成为曾国藩一生的奇耻大辱。
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不断的试错,是曾国藩一生的行为表现。我们在职场中,很多时候都是在被动的做事。不愿做发起挑战的那个人,害怕做承担责任的那个人。
今日话题:你是敢于说真话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