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读一本书的活动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月,这三个月下来,我逐渐的觉得读一本书由兴趣转变成了任务,现在越来越没耐心去读完一本书了,本月给自己定下的一本书是老周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我发现读了不足三分之一我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思想就跑到别的地方了,手不知不觉得就拿起了手机,刷起了微博、微信、抖音等等。
我之所以把现在的读书称之为任务,是因为现在的读书不是出自与本意,更像是为了去完成某项工作去读书,失去了读书原本的意义,遥想当年,我应该不是这样的,我似乎丢失了某些东西。
记得当年我是很喜欢阅读的。
小的时候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有关于计算机编程的(我母亲是文员,很早就接触到了计算机),有世界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永别了,武器》等等,当时那个年代,没有iphone,没有微博微信朋友圈,在家里唯一的乐趣就是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了,不过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读那种长篇小说,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世界百科大全》与军事类书籍,这种书有一个共性,就是里面有很多小短篇,读起来不累,而且覆盖很全,记得那时候,这样的书我一读就是一天,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要抱着书看。因此,在小学到初中期间,我总是会觉得同龄的小朋友怎么懂得东西这么少,现在才知道,应该都是那些书的功劳。
那是什么导致现在越来越没耐心去读完一本书呢?
我认为与现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有关,当年的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手机也仅仅只能打电话发短信,顶多能玩个贪吃蛇,电视家里也管控的很严格,一般不让随便看。我们想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就只能去找书看。
然而自从智能手机出现,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后,一切都变了。
枯燥的文字哪里有抖音上会动的人有意思啊?一页页的翻书哪里有微博朋友圈翻着有意思啊?我们的求知欲没有变,变的是获取方式与内容。
曾经的我从书中获得的都是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可以拿出来随时与人交流的谈资,试想一下,当一个人问你一件他不懂得事情时,而你恰巧在书里读到过,几乎不用思考就给出了答案,那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
现在呢?我总不能拿我知道抖音里一个有趣的动作或者XXX离婚了这种没有什么营养与意义的事来炫耀吧?虽然这种东西看起来很爽很过瘾,也似乎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但是对于自身的成长,知识的丰富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记得有个同事曾经问我,现在很难专心的去看一本书了,怎么办?我说,你把网断了试试。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依赖,两天不上网,仿佛与整个世界脱节;一周不刷朋友圈,仿佛自己失去了整个社交圈。我们曾经拿来读书的时间与兴趣,几乎全部都贡献给了这些东西,似乎网络就成了我们维持与外界交流的必需品。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当年,没有网,没有朋友圈,我们不照样知道很多知识,朋友似乎比现在还多一些吗?所以,短暂的离开网络,是不会与世界脱节的,更不会脱离你的社交群体。
当然,写下这些话我并不是要说互联网不好,要人脱离互联网,相反的,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知识量是以前那些书里所不能比的,互联网的知识既丰富更新又快,但是就因为太丰富,导致我们很可能被一些别的信息所吸引,我们的求知欲一直存在,只不过需要自己去辨别哪些是能帮助自己成长的,哪些仅供消遣。如果说在手机、电脑上看的信息,对自己有帮助,那完全可以在这上面看,载体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
前面我提到,我似乎丢失了某些东西,其实这些东西就是心态,心态变了,越来越没耐心去看那些有意义的文字,现在满脑子充斥的都是那些无意义的东西,这样真的好吗?或许真的需要去改变一些了。
毕竟,我们还算年轻,能够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