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代中国,人们往往称“礼乐文明”
“乐”作为君子六艺之一,是通向君子的必修课
可见“乐”在古代中国地位之重要
就让书画君通过这些古画
带你走入一场历史的盛宴
诗歌的音乐之美
西周时期,音乐除了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之外
还是一种调和感情的重要纽带
那时文化刚开始发展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
通过“乐”来打破地位的差别
当时记录乐的画作较少
更多的,是《诗经》中的那些歌和辞
所以在诵读《诗经》时
经常会想要摇头晃脑的唱出来呢
1600年前的声音
敦煌莫高窟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据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
其中琵琶是壁画中描绘最多的乐器
在已知的壁画中出现了600多次
琵琶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后
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
隋唐更是风靡一时
后来,又逐渐成为舞蹈的工具
反弹琵琶是敦煌壁画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
这些留存下来的壁画
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来自1600多年前的声音
历史的盛宴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
是一场歌舞升平,彻夜狂欢的宴会
细心的人会发现
听乐部分乐伎使用的琵琶有点奇怪
颈部是弯曲的,琵琶横抱着
而且弹奏用的是拨片
这是只有闽南的南音才有的南琶
画的第二段“观舞”
画中舞姬跳着唐代最流行的软舞——“六幺舞”
韩熙载也亲擂大鼓助兴
第三段“暂歇”,没有乐器
但第四段“清吹”,乐器再次现身
画中女子们或吹箫或吹笛
竖吹的据考证为洞箫
杜牧诗句曾有“弦管开双调”一说
在晚唐也有“弦管铙拍、出没花柳”的记述
在五代后蜀《花间集》中
更有多处以“弦管”描写丝竹之声的
但往事越千年,“弦管”之名早已消失
只有“泉州南音”继承和保存了下来
画中的歌舞和奏乐痛过画卷流传至今
让人们见识到许多现已消失或很罕见的乐器
就好像这场盛宴一直上演至今
中国风情的代表
清末,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兴起了外销画
这是以当时中国本土风物为题材
销售给来华的外国人的一种贸易画
画中有许多乐器现在已经很少见到和使用了
下图最左的古琴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最初只有五根弦
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了一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用的就是这种琴呢
这些外销画一度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艺术
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
既是晚清以来研究中国绘画史不可忽视的资料
也是认识中国乐器的一扇美丽的窗口
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到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从古琴的高山流水到琵琶十面埋伏
中国民族音乐从远古、夏、商8000多年前
一直到现在
虽然并未消失,却已然渐行渐远
不得不承认,“乐”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了
但似乎,更多的是国外的,是别人的
我们自己民族的反而愈见式微
电子音、摇滚乐、霹雳舞随处可见
却很少再有人愿意静静的
去聆听一首阳关曲,观赏一场霓裳羽衣舞
去感受空气中流动的高山、清泉、丝竹和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