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

  继《小蜗牛》之后,再次学习长篇课文《咕咚》一文,板书课题,教学流程这样设计:

一、质疑课题,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问题一:咕咚是什么?

问题二:文中出现哪些小动物们,他们为什么跟着小动物们一起跑?(推测)

二、读文,解决问题

1.认读词语,扫除读文障碍

2.开火车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动笔圈画找出文中出现的小动物,思考问题:小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小兔子一起跑?

4.指导书写“羊”、“象”两个字

三、总结课文,人物对话

1.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想对他说什么?

2.说一说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问题导学,目标明确

    紧紧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学习,学生读文有目标,对于第一个问题咕咚是什么?默涵说咕咚是一种声音,浩宇接着说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显然浩宇的答案又较完整一些,继而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提取重要信息,再次充实这个答案,学生找到“成熟”一词,引导学生将词语用到之前的答案中,于是,答案又完整了些,咕咚是成熟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第一个问题,在一次又一次梳理中,答案变得准确而有内涵。

  第二个问题:小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小兔子一起跑?围绕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大声讨论着,泓翔说,小猴子、小山羊他们太相信小兔子说的啦,就跟着一起跑了。诗茼说,他们是小动物,肯定以为咕咚是大怪物,所以想也没想、看也没看就跟着一起跑了。诗辰说,他们心里很害怕,以为咕咚是和老虎一样凶猛,就跟着小兔子向前逃命了。孩子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课文的背后的文字内容的揣摩,这个问题设计的特别好(这是课后习题)。

二、人物对话,明白道理

      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要信息点,开展人物对话,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生抓住“小兔子边跑边大叫”和“野牛拦住他们”这两处句子中的动词进行人物对话,尤其是“拦住”一词学生总结的特别好,家宁说:“野牛你很冷静,没有像其他小动物一样,跟着跑……”浩宇说:“野牛,我觉得大象得向你学习,你们体型都很庞大,但他都不如你,盲目地跟从别人,没有主见。”总结得多到位,还会用两种动物进行对比,这孩子平时的思考就比别的孩子要深入一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信息点,很会学习,接下来总结这篇课文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思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很久没有这样“挖掘”课文了,觉得课文读得遍数多了,意思自然明白,信奉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句至理名言,但是真正尝试去挖掘文本,品文析字时,会发现学生的品鉴赏能力还是很强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