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物质和信息极大丰富。我们有多种方式使自己轻松获取知识,比如每天听一本书。这些方式似乎轻松高效,干货满满,可它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却在损耗着我们深度学习的能力。
因为快速简便的方式,使人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得到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抑制。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则几乎全部依赖于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何为深入学习呢?
书中的这幅图,通过学习内容留存率的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出浅学习到深度学习的不同层次。
以阅读为例。
听书,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自己读书,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看似勤奋,实则留存率也很低。
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这种只是罗列梳理了书中内容,更像是一个大纲,自己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
读过并实践书中的道理,则更深一层。哪怕只是书中一两个点,使你的认知和生活发生了变化,这也很了不起。从知道到做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说明书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
若能将你所知道和做到的教授给别人,则属于最高层次的学习。将自己所知道的能够清晰的向别人陈述,其实并不容易。明明心里挺明白,讲的时候却语无轮次。如果再让把所知道的写下来,难度就更大了。
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你已把这些新知识真正纳入到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罗振宇曾说过,真正的学习像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他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层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层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教”是最好的“学”,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为了做到深度学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法改进:
1.尽可能获取并钻研一手知识。
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
2.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读过一本好书,通过写作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去解释延伸,而不是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简单罗列。新旧知识只有深度缝接,才更有意义。
3.反思生活。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不少优秀的人都有复盘反思的好习惯。作者近三年每天写复盘反思,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通过持续反思,很多没想明白的事儿,想清楚了。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持续反思,也使得他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重视深度学习,并非要杜绝浅学习。浅学习也有价值,但不要搞反她们的权重关系。可以把网络上听书等产品做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这些新信息把我们引领到广阔的世界,但最终是要自己去读、去想、去做。
即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