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亮
司马徽提醒刘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后引出刘关张三顾茅庐。蒋干到周瑜处窃取军事情报,意外见到了凤雏庞统,至此,伏龙、凤雏全部登场。不少读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要强于庞统,这可能与作者的侧重描写有一定关系。
《三国演义》从第三十五回司马徽透露伏龙、凤雏绰号,到第一百四回五丈原汉丞相病世,诸葛亮横跨全书七十回。庞统第四十七回出现,第六十三回中箭落凤坡,露面回目为十七回,出场只有诸葛亮的四分之一。鲁肃向还没有效力江东的庞统请教,怎样击败曹操。庞统回答:“欲破曹兵,须用火攻……”周瑜因风向问题触动心事病倒,诸葛亮药到病除:“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长江上退敌,庞统和诸葛亮都想到了运用纵火的计策,这就叫“英雄所见略同”。需要说明的是,庞统提出的火攻计策早于诸葛亮。诸葛亮火攻计的先决条件是借东风,庞统火攻计的的重要依托是铁环锁战船。诸葛亮研究的是气象助力,庞统琢磨的是人为破坏。天时可以预测,人心却难以预料,尤其像曹操这种狡诈多疑的人,给他献连环计,几乎不可能成功。庞统善于谋划,精于心理研究,猜透了曹操的性格弱点和战役需求,这样,就使得他的连环计发酵,曹操乖乖地钻进圈套。赤壁之战中,庞统看似轻巧的连环计,实际比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付出的成本还多。
耒阳县凤雏理事,庞统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把百余日的公务集中处理完毕。一座县城,每天递到县太爷手里的各种公文、批件、诉讼,少说也得有十件,一百多天就得上千件。憋了一肚子气的张飞,见庞统办公过程既快且准,大惊失色道:“先生大才,小子失敬。”让张飞自称“小子”且“失敬”的人物,只有庞统。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借巡视员张飞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态度抬高庞统,使读者对这位醉鬼县长刮目相看。可以说,庞统的旷世才华,《三国演义》中无人能及,就算是诸葛亮也达不到这个水平,难怪诸葛亮和鲁肃都说庞统“非百里之才”, 诸葛亮还跟刘备介绍:“(庞统)胸中之学,胜亮十倍。”
然而,在知名度方面,庞统远不如不如诸葛亮。诸葛亮高卧隆中,名声在外,司马徽、徐庶等人先后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通过三顾茅庐的渲染,诸葛亮出场给人太多的遐想和神秘感。诸葛亮风流儒雅,仪表堂堂,说话做事非常得体。刘琦求计保命,诸葛亮当即回绝,说家事与国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蔡夫人陷害刘琦属于家事,诸葛亮“疏不间亲”,不能给刘琦出主意。庞统相貌丑陋,张嘴准噎人。孙权问庞统有什么学问,庞统说他的能耐是随机应变,和周瑜那套不一样,言下之意周瑜只会纸上谈兵,他庞统才是活学活用的军事家。庞统几句恶言,让特别敬重周瑜的孙权非常恼火。待见到刘备,庞统也是大大咧咧的,拒绝行跪拜礼,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尊重诸侯的表现。
诸葛亮心思比较重,他的行为方式注定他是一个认真、负责、受累的人。明代思想家李贽联语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上联总结了诸葛亮克勤克俭、事无巨细的治军治国风范。而在进兵西川途中的一次酒席宴上,庞统公然驳斥刘备的观点,说:“把征伐他国当成高兴的事,这不是正义的军队。”刘备听后大为不悦。次日酒醒,刘备向庞统再三道歉,庞统根本没当回事,说昨晚他俩的辩论都是浮云。凡做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句话用在庞统身上再恰当不过。他做自己爱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得比任何人都潇洒,比任何人都真实。
没有必胜的把握时,诸葛亮一般不组织军事行动,比如拒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冒进建议。诸葛亮带兵打仗的优势是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缺点是容易错过一闪而过的战机。庞统习惯兵行险着,更适合指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斗。当初刘备安排诸葛亮镇守荆州,庞统随军入川,这或许是个错误的决定。庞统守城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掠夺地盘的手段一定不比诸葛亮差。诸葛亮临阵对敌小心翼翼,攻打西川可以降低将士伤亡。庞统在落凤坡中箭殒命,有人认为这是庞统计划失误造成的。可在当时那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恶劣条件下,除了兵分两路,强攻大路绝不是一个上策。
庞统不修边幅的外表、大巧若拙的性格,令读者过目不忘。在庞统身上,我们看到了凡人的质朴,这种质朴具有浓烈而又浓厚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