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题分离”的思考

01.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幕就是关于孩子吃饭的话题。

宝贝很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奶奶。长辈们都是曾经受过苦,挨过饿的人,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吃饭是非常要紧的事,哪怕孩子不想吃,他们也一直都会追着喂饭,哄着喂饭,甚至现在很多地爷爷奶奶都是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孩子就像个吞饭的机器,机械性地张嘴,合上,反复操作。

我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时光就是每年的寒暑假。关于吃饭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是幼儿园中班的一个寒假,到了饭点,她一直要玩,不吃。我问了她好几遍,就是不肯吃,过了饭点,直接就把饭菜给收拾了。等到她玩好了,停下来休息,感觉到肚子饿了,却发现没东西吃,那就一直不停地哭,不停地哭。听她哭的声嘶力竭,我家先生有点心软,准备去给她弄吃的,我表示反对。

同时,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我是一直抱着她,安慰她,鼓励她,引导她,尽量让她把注意力放在平静情绪上,而不是一直喊着饿肚子。结果,到最后,爸爸实在不忍心,就煮了稀饭来充饥,之后就乖乖休息了。至此,到目前为止,吃饭这个话题就是她自己的事了。

假如用“课题分离”的原则来处理,我想对孩子的伤害会更小一点。毕竟,那时候孩子还太小,平时我们也没有做好特别的引导,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这个界限区别度不是很明确。

现在的做法:利用平时的吃饭时间来沟通?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你最喜欢吃的是什么?不吃饭又会有什么变化?尝试画下来,每次吃饭前全家都有欣赏一下你的作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孩子关注吃饭这个事上,聚焦到了饭桌上。谁不吃饭谁就肚子饿,那谁最难受。让孩子先在头脑中有个概念。

尝试陪孩子一起玩“不想吃饭”的游戏,在体验中关注孩子的感受,观察孩子的行为。同时,要先和孩子说好,零食也是不可以吃的,当然,水是可以随时喝。当变成了游戏存在时,孩子是参与度就高多了,注意力也就在自己这儿了。

鼓励孩子多表达,说说不吃饭的你,会有什么表现?走路快还是慢?说话声音大还是小?玩游戏时是轻松还是吃力?用简单的选择问句来让孩子沟通和表达。

最后,轻轻地告诉孩子,你说这个游戏好玩不?不好玩在哪里?好玩有趣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假如现在你想去玩游戏,可饭点时间到了,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通过了解-体验-讨论-总结-拓展等方法来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自己的饭自己吃、准时吃,才不至于饿肚子。

孩子对吃饭和不吃饭的概念先植入大脑,产生了一定的画面,真的有一天忘记吃饭,只要父母稍稍提醒,也就能很快记得,吃还是不吃,是我自己的事,饿不饿只有自己的肚子知道,难受还是不难受都只能是自己来消化。

效果肯定比没有引导的好,毕竟孩子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大自我,接纳自我的过程。

由此,我想到了孩子上小学的作业问题,我们就比之前吃饭的问题处理的好一点。至少,孩子现在上二年级,我和先生不用天天盯着作业,她自己的事她自己做主,她的时间她自己安排,她的计划她自己做。

当然,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都完成地很好,至少能完成百分之八十左右,在我看来,还是挺不错的表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