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怕吵醒了还在熟睡中的孩子,我只能拿起手机翻阅起来。一则“1个月畅销500万册!奥巴马夫人怒怼特朗普:我永远都不原谅你!”微信,让我睡意全无,且欣然码字:
有话想说:
其一, 父母以及父母基因,是你先天性格形成的基础。
米歇尔的好学以及倔强的性格,就是例证。都是西方的教育是开放式的,其父母绝对不会给她灌输“人上人”的理念,只能说米歇尔天性争强好胜,这也就是她比常人比同龄人更优秀。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学习就像一场游戏。在游戏中占了上风的时候,我是最高兴的。很小的时候,大人问我:长大了你要做什么呀?我骄傲地说:我要做一名儿科医生。”
“但是在我申请大学之前,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专业的升学顾问做咨询,了解了我的情况以后,她兜头就泼了一盆冷水:我觉得你不是上普林斯顿的料儿。我心里又犯起了嘀咕:这么说我还不够优秀。
那天离开那个顾问的办公室以后,我胸口憋着一股气,我惟一的想法就是:我要证明给你看!我没有显赫的背景、过硬的推荐,努力——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6 个月后,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我家里。”
其二,家庭以及家庭条件,是你后天受教育程度的基石。
米歇尔一直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她个人的努力,还有可能就是社会制度的原因,她有条件也有可能进入了精英阶层。
“1964 年,我出生在芝加哥南城的一个黑人家庭里,我们一家四口人,我还有一个哥哥。
爸爸是一个普通的蓝领工人。而妈妈早早开始教我读书认字,她带我去图书馆,一泡就是大半天。所以我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特别自信。”
“我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希望获得人们的肯定。
从普林斯顿毕业以后,我又去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攻读博士。这就是我一环扣一环的童年时光和教育生涯。
我以为人生就应该都是这样,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其三,经历以及受损程度,是你转变或改变观念的钥匙。
米歇尔父亲和闺蜜的去世,让她改变了对生命的理解,甚至转变了她的处事原则和态度。
“就在我迷茫的过程中,父亲因病去世了,他走的时候才 55 岁。
我最好的闺蜜苏珊娜因为癌症去世了,她离开的时候只有 26 岁。
我告诉自己:我不能浪费生命。我该行动起来了。”
其四,标准,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遵循标准,是走向所谓成功,或是说是展示自己尽显才华的基石。
在米歇尔谈到写《成为》一书的感受时,她说:
什么是标准?就是别人这样把事情做好了,你去够到它,你去照着做,你会得到奖励,你会成为别人眼中“合格”、甚至“优秀”的人。
米歇尔从来都不那么相信“自己”,她更依赖达到“标准”以后,带给她的那份安全感。
她相信标准,是用来遵守的。
如今我已经 54 岁,但我仍在追求进步,我希望未来的我,能够一如既往,永不停歇。
“成为”,是一个进行时,成为,并不意味着要达到某个位置,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
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在这条道路上,你看不到终点。
因为成为,就是那一条永不放弃,想要继续成长的道路。”
看来,用我们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其五,女人,生孩子,带孩子,家务活,都属要做好的分内之事。这是非常正确且符合人性的选择。
米歇尔与所有的妇女一样,婚后都面临抚养孩子以及家庭林林种种的家务等问题。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上,她的精力是放在了家庭里,也就是说为了家庭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尽管她曾承若“我要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但从这点看,这也她后来成为“总统夫人”付出的努力。
“我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生下了我的两个女儿:
我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我也指不上他。
因为贝拉克的事业正发展得顺风顺水。
我需要更好地负担起两个孩子的生活开支。而贝拉克继续一边教书,一边做立法工作。
他在酝酿下一次腾飞。
可我一个人带着两个那么小的女儿,他却三天两头地不着家的时候,我真的要崩溃了。
我们开始经常性的大吵。
当我看到身边其他朋友接连面临婚姻解体的时候,我希望我能保护我们的婚姻。
我硬拉着他,去做了婚姻咨询。我希望我们能好好地聊一聊。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以后,我觉得我们的关系有了不小的改善。
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和女儿不再无休止地等着他回家吃饭。
我们告诉他:每天晚饭 6:30,我们不等你,是你要赶上我们才行。”
其六,无论什么事,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
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的总统夫人,也不都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最最幸福的人。
“竞选,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
每次活动结束,我从人群中穿过,有很多热情的陌生人,他们会抓我的手,摸我的头发,把笔啊、照相机啊,甚至是孩子啊都塞给我。
我要微笑、握手,同时还要往前走。
我脸上有口红印,衣服上有手印,整个人就像刚从山洞里走出来的女疯子一样。
因为行程仓促紧急,我曾经吃过很多不卫生的路边摊。
后来长了记性以后,就改吃汉堡包了。
我训练自己少喝水,因为路上几乎没有时间去上厕所。
晚上睡的旅馆,有时候就在高速路旁,我要能听着长途卡车的轰隆声入睡,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
总统夫人,常人眼里的女王,顶级阶层人士,通过米歇尔的叙述,还真是个非常非常正常,也可谓水到渠成的事。有困难有阻力,他们没有畏缩,也没有逃避,但也没有刻意去追求。要面对家庭家人以及工作竞选这类事情上,他们是凭自己的情感来决定取舍。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想掩盖奥巴马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而是单从米歇尔叙述故事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
无论谁,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人本身的成长经历,从小到大,从大变老,也就是生老病死,可社会制度的不同,差异巨大。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如还要说的啥,我只能说:命,天注定。
一一2019、1、9 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