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简书上写东西,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只当是个博客来写吧。
对于租车行业一直没有太多的了解,今天就搜了一些东西,了解到了最近几年国内外租车业与互联网的联系,以及各种互联网企业在租车领域的产品变化。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以及一些杂志上的文章。
神州租车,一嗨租车,是将车租给租客,这种租车在很早以前就有,单独出租车辆在中国交通法规里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违章行为是针对车的,而不是针对司机的(这个是从杂志上看到的,但是我不会开车,不懂相关的东西,有待确认)。最近兴起来的是瑞卡租车,它的特点在于租点分布广,虽然车型很少,但是是“便利店”式的租车(租车的新玩法,南都周刊2014年31期)。这种传统式租车大概可以作为买车的一种替代,或是用于旅途,对于通勤等日常出行用的不是很多。
对于租车业与互联网的结合,Uber,易到用车,滴滴快的这些都源于“以我所有,供你所求”的思维,分享出行,而将自用车租给陌生租客在中国又与黑车类似,因此这类租车受到交管部门的禁止。这类租车兴起于2009年前后,2012-2013年在中国火起来了,2014年8月北京市交委出台相关通知。(让租车变成社交,新晋商2014年9期。约租车的罪与罚,中国民商2014年9期)
这股约租车的浪潮随着滴滴快的大战似乎要退去了。而近期,拼大巴的租车app出现了。拼大巴也叫定制巴士,相关的app如嗒嗒巴士,小猪巴士,接我云班车。。。易道大巴3月初上线,6月初就退出了市场。这种拼大巴的方式是通过app作为渠道,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规划乘客的乘车路线,然后专门的大客车租赁公司提供大客车和司机。目前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没有相关的禁令。具体情况可以在近期的新闻报道中搜索到。(滴滴巴士上线:空驶等困难多 交通委正研究是否合法,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19/c_1115967595.htm。上海鼓励定制巴士发展 "滴滴""嗒嗒"定制班车,http://wap.eastday.com/node2/node3/n5/u1ai512920_t71.html )
互联网+ 被炒得火热,大数据应用于交通出行也的确很适合,但是总感觉现在的组合方式在哪里出现了问题,致使这个系统在目前的社会里并不能很畅通的应用。我觉得传统出行方式与新型出行方式不应该出现“抢客源”的现象,而是从本质上互相弥补。而交通出行这样的民生问题,光靠一个app是不行的,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或增设,以及如何与传统出行在某个临界点划清范围,都应该是必须的。比如拼大巴,城市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共用公交站,拼大巴是否可以走公交专线道,如果这是一个好项目,那么政府应该做出相应的投入,比如增设定制巴士的停车站点。
马云说:“有时,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上述的打车软件为例,因为出行作为民生要素,所考虑的不仅仅是怎样利用资源,获得收入。安全问题,以及暴露出来的黑车洗白问题,都是社会问题。这时候政府的作用是从更多方面起到保护作用。在创业者看来,政府是保护传统行业,而或许也真的是出于对社会安全的考虑。其实这让我想到日本,从各个角度看日本都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而创新却很难,日本人很怕风险,所以有时会拒绝创新,但这并不妨碍普通居民在日本过柴米油盐的生活。相较之下,中国确实在蓬勃的发展着,每次放假回国都有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比较严格的政策法规管理是必要的。
说到底通勤出行的问题,还是源于居住地与工作地的不统一,拿北京来说,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多年积累而成,改变也并不容易。当问题出现,同时又有一些创新的解决办法出现的时候,相应的交通部门应该从更高的层面,综合考虑,系统解决,与企业界,居民等多主体共同探讨未来发展之道,而不仅仅是一纸文件的规定。
最后,单纯从个人观点说说对互联网+租车的看法。约租小客车,除了行为主体,本质上与过去的黑车的确有点像。约租大客车,除了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规划路线,于过去的黑公交也有点像。怎么看都没有从出行本身的角度解决问题。或许互联网所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在于受众和技术方法这两个方面。真正解决交通问题,需要从交通出行,交通规划这种方向出发,然后再运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最后开发出更好的出行模式吧。一个城市规划的小学渣目前只能想到这么多。欢迎讨论,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