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手机,拍完照片,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微博,等朋友点赞或者评论,然后那些照片就再没有然后了。很多人经历过此事吧,拍完照片的激情消散后就再也没有重新翻看它们的欲望。而为什么过去人们会认认真真地把照片收藏进相册,并且不时翻出来回忆下当时的美好?
暂时排除其他娱乐活动对于空余时间的侵占这一外在因素,单纯就拍照本身而言,拍照便利性的大大提高,使我们不再珍惜拍过的照片。
在家用相机和摄像手机普及之前,能拍照的地方主要就是照相馆。要想在照相馆拍出几张照片,可能需要排队等候,几天后才能拿到照片,亲朋好友到家来访再拿出来给他们看。而如今手机除了上网功能之外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拍照,打开相机应用,点击确认即完成了拍照流程,选择P图或者不P图后就可以分享给朋友和家人了。一个是漫长的等待,一个是瞬息的流程,照片由期待盼望变成了快速消费。
而物以稀为贵,在拍照如此唾手可得的今天,我们很难再去珍惜那些定格某一瞬间的照片。现如今出门在外的人就很难去想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方面慈母不再织衣,另一方面处处可以买新衣;遑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种战乱年代中对于亲人消息的急切盼望,因为现在一个电话就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照片亦是如此,过于方便反而不再看重。
同时也因为拍照便利性的提升,拍照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前因为拍照的不方便,必须抓住机会留住难忘瞬间,故而照片内容稍显庄重,例如早期照片大多为个人正装照或者家庭合影,人们会认真地梳妆打扮,力图记录下最美好的时光。如今拍照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例如今天中午吃的是什么,下班路上碰见什么样的美女或者帅哥,晚上又去哪里玩了,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记录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突破,很难勾起人们再次翻看的意愿。如同日记一般,写过就只是写过了,不太会重新细读。
另外照片由实体化变成电子化,这一载体的变化使得照片对于回忆的提示功能被削弱。回忆需要提示,桌面上一份记录某年某月的旧报纸,墙壁上一张来自千里之外的明信片,书桌前一张声音有些被损坏了的CD,摆放在相框里的一张发黄甚至褪色的老照片更是帮助回忆的钥匙。如今虽然电子化能保证照片的不会有任何损坏的可能性,并且无限存储的容量,但存在手机或者电脑里的照片毕竟是虚拟的,它只是安静地躺在那里,不会主动跳出来说看看我吧。电子照片确实是永存,但我们的记忆也只是永存而非永生,不再鲜活。
我并非抗拒拍照的便利性,而是审视照片对于我的个人意义。拍照于我而言,除了娱乐消遣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世界的变化,生活的美好,沉思的愉悦,交谈的欢快,勿忘时时刻刻反思。
写到这儿,我查看了下手机里这个月拍的照片,一张照片中夜色下的远处有两点灯光,照射出雪花覆盖了草地,行道上有一串走向家门的脚印,想起了当时的情景,也想起了当时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