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时我读三字经的时候就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但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吗?
早在百家争鸣阶段,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善无恶论三种调调。性善论的代表莫过于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良能,这是人的本能,经常与他唱反调则是一名后世称之为告子的人,告子是无善无恶论的代表。
食色,性也。——告子
“食色,性也”并不是孟子说的,也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告子说的。告子认为人的本能是食和色,并不是那些恻隐之心、是非之心。
接着我们再来说一说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是先秦时代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强烈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恶的。
荀子认为,人类就是个自私自利争夺资源的动物,人类为了生存的本能,会互相争斗,要是顺着人的欲望走下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制定礼仪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不让人的欲望泛滥,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后天的学习教育,人还是可以为善的。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无善无恶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发展了孔子强调的人格修养。尽管出发点不同,意图却都是告诫世人在后天环境的实践中警惕欲望,修身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