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725,尽心章14-17》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今天是戊戌年己未月丙午日,六月初一,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
这一篇讲恩义之辩。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道:"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
1,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如下:
当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冦,三年而鲁国大治,齐国不希望邻国强大,送来八十位佳丽、车马等献给鲁定公。鲁君和鲁国实际控制人季氏,来来回回看了三天,最终接受下来。宫廷狂欢,三天不朝,又值祭肉不按礼送去。至此,孔子弃官出走,开启了游历列国十四年的历程。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2,孔子离开齐国的故事如下:
故事发生在齐景公时代,孔子三十多岁,已名满天下,避鲁国内乱出走齐国。当时齐国相国是晏子,晏子的毛病就是嫉妒,诸葛亮年轻的时候,时常吟诵《梁甫吟》以讽刺晏子,以警策自身,诗云: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炎平:"诸葛亮《梁甫吟》之所寄寓,一为士之道,一为相之体。盖士之处世,志在行道,而又不能无禄,故进退出处颇费斟酌,亦甚难处理适当。而牢笼制驭之术,即‘二桃杀三士’之类。士惟淡泊可以免祸,亦惟淡泊可以全节。至于为相,当为国惜才,尽其器用,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故诸葛亮‘好为《梁甫吟》’,盖悲士之立身处世之不易,讽为相之不仁也。此乃诸葛亮碣观古今之士道与治道,有所感慨而作。其在乱世,能如此读史并观世,是其器识甚远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深以为然,故将此诗此文敬录于册,以铭记此训,誓将以诚待士,虚己接人为志。
言归正传。
当年,齐景公开始时想要重用孔子,一方面要立孔子为公卿,另一方面又提出赐以封地,但受到晏子的反对,最后,齐景公听信晏子而放弃孔子,直到最后,齐景公竟以五十岁壮年,自称年老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离开齐国。
3,评齐景公之弊。
齐景公只是喜欢孔子的思想言论却没有决心落实到行动上,最后终因在继任问题上举棋不定,开启了权臣陈氏叛变杀君篡国的祸端。
这短视的结果,也即是苟且的结果,往往就一个字:惨。这就是所谓的"知道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症结所在:知而不能力行。为什么不能力行呢?因为行动力需要心性支持,而心性的成长,需要日复一日的学问的存养与一次一次事上磨练的考验。对此,曾国藩说:"挨得过,打得通,方能做得好汉。"
3,离开的讲究。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既然义不可留,那就该急流勇退,而孔子离开鲁国时,却慢慢的迟迟而行,为何受到二千五百多年的赞美?因为这不是磨叽,而是因为鲁国是父母之国,即祖国,祖国以恩为主,所以宁可失于缓慢,不愿失于过急,用意忠厚是离开祖国的讲究。
孔子离开齐国呢,刚好相反,非常急促,一顿饭的工夫都不能等,将淘好的米捞起来就走,这个走法,也受到二千五百多年的赞誉,为什么?因为这都不算急促,还可以更急,比如说米都不捞出就走,这是因为齐国是外国,外国以义为主,所以宁可失于急迫,不愿失于迟缓,见机明决是离开外国的讲究。
孔子两次离开一个国家,正反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都受到长期肯定,那是因为,无论是迟迟慢慢还是急促之极,两种都符合道理。这是因为孔子是时中之圣,不是一节之士。
时中之圣就是始终按照道理做。
一节之士就是死守一个死原则。
哪一个难?前者。
哪一个容易?后者。
难在哪里?始终坚持一个公字。
容易在哪里?充愣子。
立志始终秉公立身。这是真豪杰。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