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疲倦的身体问我疲倦的心:“那么,你需要的就是这个?”没有任何回应,我已呼呼大睡。
· 画上画了一个雌雄同体的人,合拢双手,站着祈祷。但此人有四条腿,没有头。原本是脑袋的地方,只有蔓生的花叶。一张微笑的小脸画在心脏处。
· 想找到你要的平衡,你必须变成这样。你必须坚定地踩在地上,就像你有四条腿,不是两条。这样才可能待在世上。但你不能透过脑袋看世界,而是透过心去看才成。如此才能了解神。
· 如何活在世上享受生活的乐趣,却同时能为神奉献。
· 我曾渴望一生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后来我知,我不能永远等待那个披荆斩棘来带走我的王子,我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我似乎总是能够猜测到自己未来的某一状态,就像是每回都早知那一天的到来;尽管如此,我却从来没有好好的为它们做过一回“准备”,而总是说,顺其自然,等到它来的时候,我自会知该如何做。矫情一点来说,就是我总是猜得到这开头,却猜不着那“结局”….
一位好友突然发来短信,说,看完将爱,我就想到了你。我笑,问道,那你觉得我会是哪样的结局?他回,是个谜,如果他能像杨峥,我希望你们结局如电影。
呵呵,电影还有三种结局呢……
《EPL》里面,Elizabeth结束她维系了8年的婚姻毅然踏上异国旅程。原因?或许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显得那么的不可理喻:只不过是越来越不知道这段婚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了,某个再次难以入眠的夜晚,她终于止不住的坐在浴室的地板上嚎啕大哭----这也是她第一次(至少她自己这么人为)遇到了心中的那个将在日后拯救她整个人生的“救世主”——自己内心的神。
这位供职于GQ杂志的环球记者,也是几本颇受关注的图书[包括《最后的美洲人》(The Last American Man)]的作家,曾极度消沉,持续服用抗抑郁药物,几度想要自杀。当垂死的婚姻裂变为一场盛大的离婚战争时,她几乎失去了她三十多年来努力创建和积累的一切。在这场危机中,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她与神的关系。
在巴厘岛,吉尔伯特对一位年长的药师(我个人认为这位药师甚是可爱!),也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吐露了内心的想法:“我想能永远与神同在,……我想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求得生存、享受这种生活,并且能为神奉献自我。”
多年前,她曾在纽约遇到一位印度导师,并为他的魅力所折服,那时她就想参观这位精神导师的阿什拉姆(印度教徒的一个乡间供沉思冥想之小舍)。另外她本人非常迷恋意大利语,也一直想去学习这种美丽的语言。
由于不知道究竟该去哪个国家,吉尔伯特最终决定在每个国家待四个月,就这样,她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旅程。她在意大利探索享乐的艺术,在印度寻觅虔诚的魅力,在印度尼西亚探求平衡这两者的法则。巧的是,这三个国家的首字母都以"I"(我)开头,似乎正好预示了这是一场自我发现的冒险之旅。
当然,最终我们的Elizabeth在巴厘岛遇到了她直至今日的一生挚爱(True love),虽然她曾经发誓要远离情感的纠葛;于是这本书又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景和向往:要相信这个世界上确有真爱的存在。
如果我说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意义并非是看到了“真爱”,因为关于这个话题,在看过大量的文字和电影后,反而越发的模糊起来。最后我只能无力的给出自己的解释是:人与人终究是不同的。有的在千帆过尽繁华历尽后,只为追求那一丝平和安稳的感情(记得我说的是感情,而不再是爱情了;这里我突然想起一期的《非诚》里最后男嘉宾反选女嘉宾时问的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男人把什么给你们最重要?三位女士怎样回答我就不赘述了,只不过那时候我心里突然冒出的回答是:男人的友谊和亲情。);另一些人,尽管痛彻心扉忧苦至极,却仍需追求一份轰轰烈烈刻骨铭心,否则他(她)便不知了“真爱”的意义。
现在太多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历经过时间和风雨的人们)教导我们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处、时光,年华流逝,渐生情感,磨合而后心生感恩,才方可不离不弃。这个道理看得太多了,也太熟悉了,太懂得了,却似乎有些心生厌倦了。越来越多的“过来人”在说着,“没有永远的爱情,我宁可相信感情温情的恒久。”可我烦这样的话!至少现在我烦透了。
1年前,我的一篇日志里描写了一男一女一对恋人,一个有太多往事,一个有太深回忆,又怎么再在心里,给对方腾出一个爱人的位置。“一个永远不会说爱你的人,却一直得到你最温柔宽容的对待。”写那篇日志时候的我,想的的确是一份温暖的相伴便足矣。这一对男女,不争、不吵,各自安好,却也各自寂寞。我曾以为,那样的感情,也是我所需要。
殊不知,在爱情里,若不给出那爱的界限圈圈,就等于什么都没给。(爱里的自私和无私,是对等的。)
她来找我,说:“他来看我了。”
我问:“再见可好?”
她:“发现感情一直都在。”
我:“很熟悉吧?”
她:“嗯。从未改变。”
我:“想回头么?”
她:“没有什么想法。”
我:“还爱么?”
她:“…… 又怎么能说不爱。”
Eason在唱,
我来到你的城市
头沾湿无可避免
走过你来时的路
伦敦总依恋雨点
想像着没我的日子
乘早机忍耐着呵欠
你是怎样的孤独
完全为见你一面
拿着你给的照片
寻得到尘封小店
熟悉的那一条街
回不到相恋那天
只是没了你的画面
灵气大概早被污染
我们回不到那天
谁为了生活不变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
越渴望见面然后发现
在街角的咖啡店
中间隔着那十年
我会带着笑脸挥手寒喧
我想见的笑脸只有怀念
和你坐着聊聊天
不懂怎去再聊天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
像我在往日还未抽烟
看看你最近改变
不知你怎么变迁
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喧
似等了一百年忽尔明白
对你说一句只是说一句
即使再见面成熟地表演
好久不见…
不如不见…
而重逢,不过在两个微笑间错落,
他说:“你变漂亮了,看起来很好。”
我微笑:“曾经有一个人对我说,一定要好好对待自己,好好生活,让自己变得美好,才会让他在将来某一天想追我回去。”呵呵,只不过,在我一天天的努力生活中,却好像渐渐忘记了最初坚强勇敢的简单理由。
世事喧嚣,只得隐忍惋惜。
许多年前,我在课堂上被Melody这首歌的第一句歌词弄得泪如雨下,
“终于明白你已变成回忆 没有言语能够说明当别人问起”,呵呵,那时候,就猜到了会有日后的某一场别离不是么。。。
不曾携手走过一段,又何以相濡以一生。只不过是,连你也放弃了。
历经百转千回,终成正果的爱,其中的艰辛又怎是你旁人能懂得?只不过是,连我也放弃了。
《EPL》这本书满足了我受禁受缚的身心的许多渴望,满足了我至今也无法触碰和到达的那个“灵修”的过程。
年纪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力产生极端无助的感觉。事实上作为个人命运,这完全不是主观、客观、先天际遇或个人努力能够达成的顺理成章,也不是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你在这边厢“鞠躬敬瘁死而后已”,人家那边厢已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到最后怎么不可能产生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无助的慨叹……尤其是女人,无论你相貌如何、聪颖几许、家世怎样,或非要联系情商、学识、能力或其他随便什么吧,恋爱和婚姻,对一个女人来说,依然还像一场赌博 。《单身男女》这部戏让我想起了什么,撇开那些浪漫的招数不讲,无非是一个女人到底是选择那个爱自己多的还是自己爱多的。一个爱你十分,一个爱你十二分,选哪一个?其实此命题连讨论的意义都没有。
如果没有巧合,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玩笑;而我们之间,似乎总是不凑巧,然而是谁说努力可以创造机缘和巧合,只可惜我不晓得要怎么再努力,你却似乎根本没有努力。翻看天气预报,成都的天气还是阴霾的让人想抓狂。我本是想写写什么来和身边的女子一起分享,不想抱怨,也无可怨;写字,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安慰。
———From《内心有点荡漾》
静水流深 深而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