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通过大脑的结构,认识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关于情绪那些事儿(一)
第二篇我们认识了恐惧、愤怒、愉悦、痛苦这四种基本情绪,以及它们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关于情绪那些事儿(二)
第三篇我们学习了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关于情绪那些事儿(三)
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自己明明很想跟对方好好沟通,然而对方却带着情绪说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么有没有办法管理沟通对象的情绪,达成有效的沟通呢?
效沟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先处理对方的情绪,再谈具体问题。
生活中,我们与人沟通最常见的有两种场景:
场景一、沟通开始前,对方没有情绪,但是沟通中对方一点就着,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对方暴跳如雷。
场景二、沟通开始前,对方就已经带着情绪,你说什么对方都听不进去。
在情绪的最后一篇,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沟通中去平复对方的情绪。先来看看场景一的解决方案:
1、陈述事实
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事不对人。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答案是正确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来自于我们对一件事客观的观察,而观点来自于我们对事实的评论。
下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欢迎对号入座。
情绪天生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敏感,如果我们将事实和观点混为一谈,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情绪反应,如果我们只是客观的陈述事实,就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
举个栗子:
小明今天上班又迟到了,这是他本月第三次迟到。
如果你是小明的主管,想要跟他沟通关于迟到的问题。
错误的表达:小明,你今天又迟到了,你为什么总是迟到?
正确的表达:小明,我观察到你今天迟到了,并且你在本月的5号,8号分别迟到了5分钟和10分钟,加上今天,本月你已经迟到了3次,我想跟你谈谈。
我们在沟通中要尽量避免使用“一直”、“总是”这类绝对化的词汇,尽量用陈述事实去代替。
2、表达自己的感受
将对事件或者他人的评价提换成自己的感受。评价的的对象是对方,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防御,产生情绪,谈自己的感受,是在唤起对方的同理心,这是达成共识的第一步。
以上文小明迟到为例,可以表达为:小明,我很担心你迟到的行为会影响到你本月的考评,同时也会影响到团队的氛围。
3、感受的根源是需要
人们常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人为何有这样的心理机制呢?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心里期待对方不要犯错,当这个需要得不到满足,才会有生气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①责备自己。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②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④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对方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寻求帮助,达成共识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这是她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说:“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
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对方的回应。但有时我们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别人的理解不一致,这时我们需要请求对方的反馈。
反应情感
如果我们遇到的是场景二,沟通开始前对方就带着强烈的情绪,可能我们说什么对方都会自动屏蔽。这时我们就需要在正式沟通前增加一个步骤——反应情感。
所谓的反应情感,就是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
感受的根源是需求,当对方的需求被我们看到,就会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情绪才可能最快得到平复。当我们不能准确表述对方的感受,也可以引导对方自己把感受说出来。当对方的情绪得到平复,才会理性地沟通问题。
如果我们沟通对象是孩子,反应情感可以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教会他识别不同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情绪可以怎么做。
等到对方情绪得到了平复,我们就可以按照场景一的四个步骤去达成共识了。
到此,关于情绪的四篇文章就分享完毕,自己挖的坑终于填完啦。
情绪是我们的操作系统,只有优化好我们的操作系统,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能力才能得充分展现,减少暴力沟通,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