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雷打不动的热闹祥和,不谈事,不说钱,面子上满天飞的是拜年,是祝福,是感情——当然,运作哪些项目,与谁洽谈协作,必然也与此紧密结合。
过完春节,头年因天气、路基、资金、供应等原因没做完的,赶上好天气可能就要动工了,通常来讲不是全面开花、大额上量,但总有一些这样的情况,据目前的这一圈看,有两三个地方都会要过年即开工。
然后是各自联系,问问今年各个市场的规划,全年有哪些大小项目,在接洽的都哪些,有把握的是什么,估计用量多少,准备多少资金,有无缺口,需要什么支持,再结合公司政策,对号入座提出方案,双方讨论,有信任能一致就签署全年框架合同。
同步也有陆陆续续小量生产,按合同该付款的付款,该垫资的垫资,该计息的计息。同期也进入雨季,上半年除了少数项目,大部分地方还是淡季。搅拌站重点是谈业务,供应商也会结合全年分析调整或储备库存。
雨季过后,进入施工旺季。资金有说法了,工作面出来了,逐渐开工生产了。付款、发货、超额、汇报、沟通、催款、落实承诺……追资金、看合同、下计划、问物流、查数量、对账单……这些都是工作日常,没有大问题的磕磕碰碰日复一日重复。也因此孕育出一条条康庄大道,一个个成功项目,一件件自豪成就。
然后是年底降温降雨,永远都有天气晴好时不干活,等到雨也下了,温也低了,然后开始赶工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能做谁也不会人为拖到那时候——总之每年都不会落下这样的桥段。每天刷天气预报成了日常,报计划,催计划,改计划,不然咋说我们做的绝对是好事儿呢——多磨啊!
包括施工高峰期,还有年底十一二月,供应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要掉几次链子,排三四天发不出货的,一天给五车指标下了十五个计划的,下雨没地方去要协调,船还没到一抢而空的,“退钱、不卖、不给”的……恍惚中穿越回了贫乏年代,可实实在在淹没在过剩的海洋,不知道这个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从不缺席的梗到底有木有拔掉的可能。
然后就是年尾了,陆续结束当年的工程,计量签字办款。工程领域少有预付款,二付款延期才是当下“正常”的真实常态,做了一年,该做的做了,该垫的垫了,该付的要付,是时候清理一年的收获付出,是时候要摘取劳动果实了。
区别只是应收应付金额不同,和负债比例多少。
有的仅仅接了项目,自己少少资金,东家垫西家拿,眼巴巴等着业主来款付钱,全额到位能付清所有,自己还有一定百分比的利润,过个舒服年——前提是全额到款,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人就悲观,还是看得太多,在我看来每个项目百分百按约定到位根本就是美好的传说。所以如果到款不够,少不得在外面还要连环欠钱。这样一般规模不大,比如来款两三百万,付出去70-80%之类。
有的应付一两千万,当然应收也有三四千万,外面欠了不少,自己也垫了一些,中途也回了部分,就等着来款,自己能兑现承诺,还能有份漂亮的年终总结。当然,摊子大了,缺口也不小,收款低于50-60%就也会有结不清的前账,几方都头痛。
也有的还有大几千万要收,要付的只有10-20%,几百千来万,这算是比较有实力、资金比较好的,哪怕收款只有半数左右,也足够支付,股东还能有分利,这样的客户也是相对比较滋润的。
每年的大部分付款总要到小年后,年二八二九都是常见的。这个阶段,多说无益,一味催也不见得有多少意义,就是眼巴巴等着到款,然后拆分。农民工工资、运费是排在前面的,其余材料款设备款等依次排队,或全额或按比例支付。沥青款很不利的是,一不能像锁设备一样把控,二往往不是小数,很多人宁愿把三五万的多笔小钱付了,欠个把大户算了,作为路面最后一环,铺到路上了又不能挖出,不能封路,更大程度就要靠合同和诚信了。直到年前到款,该付的付了,该留的留着,年三十再没人催款问钱,所有人全部消停,安心过年。
次年又开始轮回,这就是沥青人全年通用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