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恰逢礼拜天,天气晴好,阳光明媚,友人向我推荐可以去逛逛在人民公园举办的成都第61届菊花展,正好这是展览的最后一天。若在平时,一向宅家的我,一定是拒绝的,主要还是怕身处人山人海“盛况”的各种尴尬与不便。想到这是最后一天,臆测人并不多了吧,所以就去看看。
刚到公园,在门口外面就可以看到展陈着许多菊花,门口设立纸糊的牌匾,上面写着“菊花秋韵醉蓉城”的主题,旁边描述着菊花展的各种信息。还好并没有出现拥挤的人群,但人数也不少。
走进公园,到处是菊花,黄的,白的,大的,小的,花瓣散开的,花瓣抱团的,花瓣成丝的,花瓣成片的,有随便种植在路旁的,有精心盆栽摆架上的,有组团成片摆放的,有高架单盆垂下来的。一时间我的眼睛完全看不过来,不知该看哪一朵好。小孩们嬉戏打闹着跑来跑去,大人们兴致勃勃地拿着手机拍来拍去。仿佛在说不管啥样的,拍到手机里都是我的,拿回家慢慢欣赏。一向拒绝热闹的我,此时竟不讨厌这里。也许我也可以拍点什么,写点什么,于是我也入乡随俗,默默打开了手机。
果然是最后一天了,菊花也许受不了多日的打扰,表现得有此许萎靡。花瓣边缘有些焦黄了,花叶也垂着头。但丝毫不受影响,依然有许多拥趸。盆栽摆架上的好像特别受欢迎,拍摄者很多。黄色花瓣抱团的菊花最为妖俏,像十年前流行的非主流葬爱家族们,染成黄色的蓬松的头发,发梢紧紧抱着脸庞,大大的写着青涩可爱;白色花瓣成丝散开的菊花最为优雅,像刚刚下凡的仙女,穿着一身白色仙气飘飘的衣服。布置在展架上的大朵的菊花我猜测是经受过人工精心培育过的,开得自信放光芒。路边随处可见的小朵的菊花也许是花的种子随风飘落在此地,没有养料供应,没有人工干预的,全靠它自已生根发芽.但它好像也发誓要在此地此刻努力绽放,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美丽,我居然有一丝被它感动了。高架盆栽垂下来的像汉代妇人梳的倭堕髻,唐代叫堕马髻,似堕非堕极为好看。有诗为证:“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源自《陌上桑》。组团成片摆放的菊花像是一片花海,五颜六色,形状各异。也许他们已觉察单打独斗实力弱小,必须要团结起来更能征服人们的眼球。事实的确如此,成片菊花周围也是围满了人,最多的是大妈们,飘着丝巾拍照的画面经典再现了。
阳光就像金色的薄纱笼罩着每一朵花,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我们都是平等的,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健康与疾病,我们都能平等的接受阳光的洗礼。在这里,只有花和人。
往前再走一段,就看到辛亥革命保路死事纪念碑。这是1913年为纪念在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死难的同胞,川汉铁路公司兴建的。我好像一下明白了每年菊花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更是对逝世同胞的一份怀念与敬意。不由得让我想起菊花的品格。“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人们就常用菊花来比喻品行高洁的人,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菊花便有“花中隐士”的雅称。眉姐姐吟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首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清照阿姨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委婉的用菊花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林怼怼的“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大底会把菊花问得哑口无言吧。”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诗如其人,仿佛能让我们一睹烈士秋瑾当时的风采。
在日本,菊花还是皇室的象征。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用这两个词表示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的性格: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暂且抛开历史,我们发现,古今中外,人们都把菊花赋于了许多优秀的品格。这个礼拜天,也让我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了一下菊花。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路边的一片片花圃经过无数人的“问候”,已见“菊花残满地伤”了。”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人们的素质,尚待提高,但对比曾经,其实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了。
最后借用这首《残菊》向观众老爷们道别吧:“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