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与青年的划分向来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说是40,也有人说是44岁。最近,联合国将25岁定义为中年人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让极力摆脱“中年人”这个代名词的年轻人感觉到联合国落刀无情,还未曾年轻就说老就老。
中年危机曾是三十岁以上的人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却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一毕业,就被亲朋好友以及七大姑八大姨追问在哪工作?工资多少?有没有女朋友啊?的问题。毕业后,室友小王出了国,小于当了老板,小马买了房……无休止追问与攀比让年轻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顿感危机四伏,前途迷茫。
中国人向来奉行“早”文化,不管做什么都要抢在别人前头,才算是真正的赢家,就连结婚生子都要争个先后。落后便觉得抬不起头来,是件可耻的事。二十多岁的人还没女朋友,三十多岁的人还没买房,四十多岁的人还没结婚都成了没本事的表现。传统绑架了道德,使得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五十多岁中年人都感到无比头疼。
为什么中年危机始终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而这其中更多的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但对现实的不满更多的人愿意把它归结为社会的客观因素非主观人为意志所能改变。这便让自己的“不为”找到了舒适的安乐窝。
彭于晏在出道之初被定义为小鲜肉,却在2010因合约纠纷事业跌入谷底。直到《翻滚吧!阿信》的出现,才使得事业蒸蒸日上。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每天健身2-3小时,练拳3-4小时,骑行11多万公里,可绕地球将近3圈。硬是把文弱的自己练成了肌肉男。完美的诠释了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机会,就要用尽全力。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陷入“我该怎么办”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就像是一张拉扯不掉的狗皮膏药,牢牢的粘附在自己麻木的精神上,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
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一直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演员,是印度电影圈扛把子的人物。《三傻大闹宝莱坞》是自己接触他的最早的作品。笑中带泪,这部电影是对“每一部好的喜剧,其本质都是悲剧”的最好诠释。自己看了不下十遍。或许是因为同样对现实教育的不满所产生的共鸣。《摔跤吧!爸爸》现在提起来似乎有些过时,但自己并没有蹭热度的打算。为了把握好片中人物,阿米尔·汗用了1个月时间长138斤增肥到194斤,又用了5个月的时间从194斤瘦到144斤。这让自己开始怀疑人生,为什么自己想瘦上几斤却那么难(这方面的渴望并不强烈)。
长得帅,比你有钱有地位的人都在用尽全力的努力,而你只剩下自怨自艾以及自我否定。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不是说你的努力毫无意义,也并非要你为虚度的光阴而忏悔赎罪,是要你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把你带入中年危机的,并非现实,而是自己。
举了上面的两个例子,我想很多人会马上站出来反驳:如果让我演主角,给我足够多的钱,我同样能做得跟他们一样甚至更好。还有人会说: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我就是那种易胖体质,减肥注定与我无缘。但人生向来没有如果,在外人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如果你比彭于晏帅,比范冰冰美,这是你的优势,但并不意味你可以坐享其成,不用付出便能拥有跟他们一样的人生。况且,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一先天条件。
人的本质是趋于懒惰,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会让自己感到不适,所以一直寻找诸多的借口来让自己的不成功变得理所当然。博取外界的同情,让自己的失败变得心安理得,在进入棺木的前一刻毫无负罪感的闭上双眼。中国人向来趋于群居,个性被泯灭。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对他人的生命并不具备太多的意义。当然你所寻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也毫无意义。
经常听到朋友说:现在工资这么低,以后怎么办啊。我便问他对未来有什么设想。他说:没有。这样的人让自己觉得可气。一个对自己未来设想都没有的人,又怎能不陷入危机。难道无助的哀怨就有人能送你一桶金子?造成中年危机的根源有两个:一是思考的太多,二是思考的太少。这两种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宏观的格局。前者对现实认知过度,买车买房,娶妻生子,养老送终等问题让脑子变成一团浆糊,千头万绪理也理不清。这就导致无法专心的去做好一件事,最后一事无成。后者对现实认知不足,异想天开,觉得一切还来得及,索性放荡不羁爱自由。而这种放荡不羁严重的脱离现实,四处碰壁之后觉得再无出头之日也就演变成了第一种人。
把世界想的太复杂意味着本身也不那么单纯。缺乏思考与专注必然是中年危机的导火索。其实你所能做的很简单:明确目标,制定航向,开始起航。至于沿途会遭遇什么,不是你所能预见的。也许原先的航线并不合理,只需保持终点不变,制定新的航线,多绕几个弯又何妨。
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分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