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养生主学习心得4



原文:

      老聃死,秦失(yi)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qi)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国学四库》译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只号哭了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道:“老聃不是您的朋友吗?”

      秦失回答到:“是啊。”

      弟子再问:“既然是朋友,这样吊丧,可以吗?”

      秦失说:“当然可以。我开始以为他是至人,现在才知道原来不是。刚才我进去吊丧的时候,看见有老人哭得像死了儿子一样,年轻人哭的像死了母亲一样。大家一起来此吊唁,一定有老聃不期望说而说的,不期望哭而哭的。这就逃避了自然规律,背弃天理,忘记了我们受上天的禀赋所拥有的寿命长短。古时候,把这种行为叫做逃避自然的刑罚。应该来的时候,适时而生;应该去的时候,适时而死。安时处顺,喜怒哀乐的情绪就不能侵蚀我们的心灵。古时候,把这种行为叫做自然地解除倒悬之苦。”

      柴火、油脂的燃烧都是有穷尽的,但火却可以传下去,无穷无尽。



我之理解:

      秦失说,原以为老子是个得道的高人,现在看来也不是了,因为老子的徒子徒孙哭得如丧考妣,是老子没教好他们,没有真正看透人的生死是顺应自然,合乎天道。

      中国人的丧葬礼仪,都要求下辈守灵、哭灵,不能随意哭,要在特定的时间点哭给别人看,比比谁家孝子贤孙哭灵的人多、哭声大,农村还有聘请专门哭灵人来烘人场。本身亲人去世就已经伤心难过了,还要被这些所谓的礼仪所消遣,在场面上强哭之哭,还要说一些违心之言。正如庄子所说,这种行为反而违背了自然和真情。

      我们既需要一些仪式来寄托哀思、告慰亲人,但又不必拘泥于诸多细节,多想想死者生前的意愿,安排生前的意愿安排身后之事,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和缅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不论痛苦,还是欢乐,都是人生珍贵的体验,我们只有遵从本心,安于当下,顺势而为,才能合于天道。

      每个人的生命是有穷尽的,但是人类智慧、文明却是可以久久传播下去的。然而在时间长河中,人类智慧、文明也迟早会消亡,只有宇宙规则是永恒存在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