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传统节日:
又到了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每年逢此日,总让我想起唐代诗人文秀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谁冤沉。”由此可见,中国人过端午节,首要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啊。
不知哪来的灵感,突然间有想包粽子的想法。
说到包粽子,我还没真正独立做过这件差事。当姑娘时,是母亲带着我包粽子;结婚成家后,是婆婆以榜样的力量在我面前包粽子。渐渐地,在这两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包粽子。
包粽子要准备好一些食材。
原料:糯米、豆子。
配料:肉馅和香料。
工具:箬竹叶和绳杆。
准备好这些食材后,接下来就是包粽子啦。
我把准备好的食材摆放在桌子上,箬竹叶是干的,事前必须用清水浸泡开,清洗干净并沥干水份。为了让粽子的味道更加丰富,我们习惯放一些豆子(红豆绿豆等各类豆子均可)和糯米搅拌在一起。 肉馅的配料放黑芝麻腌制好,这样做使得粽子的味道更加香。
我先来包一个娘家的粽子。我用左手拿起两三片箬竹叶,摆放整齐,然后放上一小部分糯米,在中间轻轻划开一个小沟,放入一小块猪肉馅,再盖上一点糯米。最后把前后两端的箬竹叶轻轻折叠好,同时向手掌下方折压,整理好后就用粽杆捆绑。一般绑三到五个绳结,我包小粽子只绑了三条绳杆。
这样按部就班地把第一个粽子包好了。因为包的是家乡粽,我早烂熟于心并能熟练操作,因此包起来特别得心应手。有点难度的要属包婆家的三角粽了。 记得刚嫁到婆家时,我在旁边看婆婆手把手教我如何包三角粽,可惜当时愚笨,没有学会。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学会包三角粽。这一次,我大胆尝试,凭着感觉,照着婆婆教给我的方法,再去百度视频上查看具体的操作步骤,慢慢地把第一个三角粽包成功啦。
其实包粽子并不难,不管是长方粽还是三角粽,都是一门功夫——运用技巧和耐心。 我包的三角粽小巧玲珑,呈现立体的感觉。 关键一步是压粽叶,收尾很重要,搞不好整个粽子就立马会一盘散沙,得不偿失。因此,我在这块小地方反复练习了好几遍,直到熟能生巧。我想,往后有机会还要多练习,才能把学到的技巧习到包粽子里。
粽子包好了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把粽子的绳尾剪掉,使其整齐好看。拿来一个高压锅,把粽子逐个放进去,摆放好后放入清水盖过粽面。然后盖上盖子大火炖煮半个多小时。
粽子煮好了,揭开锅盖,一股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拿一个粽子打开品尝,又香又黄的粽子软糯糯的,轻轻咬一口真是又糯又甜。
真正意义上包粽子、吃粽子的情怀要追寻到儿时。 记得那会,我正值青少年,对做什么事都感兴趣,每到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包一大篮粽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边沿带有锋利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放了草木灰的黄黄的糯米(放草木灰的目的是让粽子变黄更清香),中间放一块腌制好的五花肉,再用粽杆绑起来。绑好的粽子中间呈凸起,象征财富的意思。
每个地方包粽子放的食材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随着现代生活的多元化,粽子的款式和放的食材也多种多样。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口味,在粽子里放不同的馅料,以增加粽子味道的鲜美。
关于粽子文化,中国传统意义上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包粽子不局限于端午节。平常生活中,只要想吃粽子随时都可以包或者在市面上购买来。有的地方过年前也会包粽子,寓意着“年粽”——以此来总结过去的一年。
如今,包粽子吃粽子不再成为奢侈的事儿。 小康的到来,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包粽子、吃粽子变成了一种生活体验。回味过去和长辈们艰苦朴素的岁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食文化,教育后代不忘历史、爱国爱家的美好品德。
我的思绪万千,脑海里浮现儿时和母亲坐在圆桌前,一边聊天一边包粽子的情景。 锅里煮熟的粽子散发着一阵阵清香的味道,夹杂在空气里,一直在屋里缭绕。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