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逃涛
在咨询过程中接触到一位女性求助者,十句话中有四句话是我字开头。“我对他付出那么多,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我跟他已经谈了四年的恋爱了,我放不下他。我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已经没有精力再去重新开始另一段感情了。我经济上独立,生活上不依赖他,但他对我还是那么冷漠。”
面对此类特质的求助者,我基本可以判定他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太好,因为她们缺乏一个人际相互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即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缺乏同理心的人主要表现为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能力的欠缺。
一个不会换位思考的人就像是聋哑人一样,看不见对方的需要,听不明对方的期待。给别人的印象是自我、自私,不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在人际互动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模式去破坏身边的关系。
忽视对方的需要
“我这个人就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这句话是多数缺乏同理心的人的口头禅。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坦诚的沟通当然是好,但直接一旦忽视对别人的考虑就会流于你个人的主观评价或情绪的自我宣泄。假设你给的不是对方真正想要的,那价值又该怎样计算呢?这种前提下的付出,给对方带来往往是压抑和不被看到、不被理解的失落甚至绝望,这样的付出是沉重的。
讲观点,论是非
由于各自不用经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待同一事物会有各自的看法。建设性的沟通模式是建立在对别人的尊重基础上的接纳,接纳各自的不同,允许别人表达不同的声音。
缺乏同理心的人往往倾向于执着于认同个人的观点,选择性忽略甚至排斥别人的观点。他们就像是道德法官一样,对身边的朋友、亲人不断的评价,评价意味着指责,而指责型的沟通是伤害自尊、破坏关系的利器。
与此同时,缺乏同理心的人往往会运用自己的评价体系织成一个规则的大网。这些规则可大可小,一旦有人触犯,他就会予以无情的审判,比如因为自己的规则是一定要准时,则会因为对方迟到的几分钟心生愤懑。
一个女老板,经济基础良好,为人仗义,脾气大,员工甚至合伙人都怕她,因为她的规则就是工作就要拼命,她要求每一个都要像她一样拼命地去工作,反之,则是怠工。每次朋友聚餐她都会第一个主动掏腰包付钱,结果突然有一次她决定不付钱了,想试探下朋友仗义不仗义。结果可想而知,她指责了朋友的不作为,也破坏了关系。殊不知,她一直受困于自我的规则体系。
古人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一个人内心填满了各种条条框框,连自己都不放过的时候又怎么能够接纳别人,不动用自己的是非观去对别人评头论足呢?
没有边界感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
缺乏同理心的人往往没有边界感,习惯于越过人际距离的红线。他们似乎有一身的侠骨豪情,热衷于解决朋友的大小难题,即使对方没有求助,他也会插上一脚,唠叨个不停。他们不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而是就事论事。“这多大个事儿啊,何必这么着急,让我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好心帮倒忙,说的就是这类人的行为模式。
情绪不稳
稳定的情绪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一个内心充满了是非对错的人会不自觉的动用自己的评价功能使得内心陷入负面情绪的死循环。一个内心充满负面情绪的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的,不论他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都会局限在我的黑暗世界里,一如佛教说的我即世界。
人有神奇的第六感,当你对一个人动用了评价功能,有敌对的投射时,对方会接收到你的投射后会被动的将敌意投射给你。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关系僵化的两个人细数对方的各种不是的时候,孰是孰非已经是鸡先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科学难题了,无数次的相互敌对的投射已经使双方陷入了相互厮杀的死循环。
而且,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一个内心充满负面情绪的人会引起别人本能的疏远,这就是人性。
如何培养同理心
首先需要学会识别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摘下负面思维的有色眼镜,因为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投射;其次,需要塑造换位思考的习惯,下意识的了解对方的需要,积极的倾听,多运用你,你们,我们称谓,少用我字句。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同理,爱人者,人恒爱之。当你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了对方的需要时,对方也会不自觉地满足你的需要。最后,需要学会自我觉察,觉察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自己少一些观点、规则、评价,放过了自己,才能放过别人。
以文中提到的那位女老板为例:如果她能觉察到自己事事追求完美,过于追求是非对错的模式,不再有那么多的规则与评价,又怎么会因为员工的迟到、一顿饭局这些小事而情绪失控呢?当员工迟到的时候,若她能够先从员工的角度去倾听,了解事情的始末,发现并理解员工的难处,积极地予以回馈,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少一分批评,多一分赞美,这样的企业还能留不住员工的心吗?当她放下了自己的超高标准,不再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放松自己去尽情地玩、开心地笑,员工和合伙人还会怕她吗?
原创不易,公众号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