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开朋友圈,被一款底色纯黑、字体五颜六色的性格标签生成图刷屏了。
我不禁好奇,它到底是有多准,可以引诱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早已学会辨别真假的年轻人都随手分享。于是我也不争气地跟风打开了一把。
打开之后,需用户输入姓名和生日,由此计算出每个人性格关键词。
开发这款火遍朋友圈的性格标签的主人是一个以90后为主力的婚恋社交软件,基于H5技术,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之后,系统会自动匹配生日标签。
大概“越是低龄的,越是轻松的,越容易引发病毒式传播。”
朋友圈火的性格标签,以前似乎也有过类似的,像QQ空间里的今日运势、测试婚恋观是否谐和的公众号。他们都抓住了作为人的三个欲望,第一,想要了解自己,第二,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第三,想跟随时代的步伐。
知道自己是只猫,就会主动扑向散发香味的鱼
人为什么要了解自己?
这个问题好比“你愿意当一头快乐的猪,还是一个痛苦的哲学家?”
当一头快乐的猪显然要容易些,但是更多人都愿意当一个痛苦的哲学家。因为我们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的幸与不幸与人有意识、精神是分不开的。了解自身,以便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有更大的可能去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拥有更光明的前途,更幸福的人生轨迹。
但显然,自己看自己,是带有情感倾向的,也是不全面的。人们容易因自大、自卑等情绪对自己判断失误,所以更多人求助于他人。
他人好比你生活的录像机、照相机,观察着你的一言一行,你却又不能直接贸然询问“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若你这样发问,问出的结果多半也是掺了水分的,他人永远是要衡量利弊的,也要考虑你的感受。
这个时候,各种测试和命运分析就变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就算你知道它的分析并不会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可以免除问他人时的尴尬和被人当做蠢货的风险。依照生辰八字、血型和星座来分析性格虽然并无确切科学道理,却也经历过时代的大浪淘沙,得到了部分人的肯定。
这些测试分析会告诉他们:“你热情、冲动、积极,是个天生的演员。学习能力强,逢考必赢。死要面子活受罪,太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明确的指示,会让我们以为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人。
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了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这种心理暗示可用正例谬误效应来解释,即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我们暗自以为,遵循了这样的指引,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就可以“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成为有钱人”。而实际上,这只是一场荒唐的幻想。
好比我是狮子座,我测出的性格测试关键词通常是:自信,热情,领导力,冲动,好面子等。比起形容负面缺点的“冲动”,我更愿意相信形容正面优点的“热情”。
我的忽略,是由于这些关键词通常都存在着某种联系。不难发现,拥有热情性格的人更容易冲动,具有领导力的人才会特别好面子。那么既然我存在某种优点必然就会附加一个缺点,那所谓的缺点也就变成了自然现象。
知道了“我是谁”之后,需要让你知道“他是谁”
对于很多人来说,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比自己看待自己的态度还要重要。
当你月薪过万时炫耀工资单,看了新片后写下感想,出去旅行时留念合影,取得成绩时在朋友圈汇报总结,对社会热点发表意见,都是在给别人树立你的形象。你想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更像一个有钱人、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学霸……这样当别人看待你的时候,起码会将你归类于特定人群之中,而不是一个陌生人或普通人。
我们把自己的性格标签分享到朋友圈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带上这样一句话,“真的好准!”此时此刻的你,才不是夸人家程序猿编的好,而是让别人更加明确对你的定位。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这就是教养理论。
当你不断地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子”,他们就会真的以为你就是这个样子。这也是为他人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对你的动作发出回应时提供了一个参考,比如你提示了他人“我的脾气很暴躁”,当你发脾气时,别人便不会过度紧张或惊讶。
别人的期待和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让我们慢慢向着别人期待的方向靠拢,从而实现这个期待。
沉默的“羔羊”变多了,是从众心理惹的祸
有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叫“沉默的螺旋”。基本描述了一种现象,即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当你发现你交往的圈子里社会地位最高的人都在转发性格标签时,就算是觉得它再无脑,你也会变成不愿发出声音的“羔羊”。
可能你的内心非常鄙夷这类事物,但由于大多数人都在将其视为一种消遣性娱乐,你也便担心自己一人太过出挑,会不会被人认为是“没事找事”“难以相处”“缺乏娱乐精神”。
我们的很多动作不是基于个人判断,是掺杂了第三者意志的。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就会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马路发生了一起车祸,你本无心参与,结果,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你便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性格测试火遍朋友圈,是从众心理在作祟。我们不敢公布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持有某种意见或信念会引发他人孤立。
也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此般孤独感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思想独立性,就算永远左右逢源,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我是少女阿C,转载请简信本人~
欢迎评论探讨、点赞支持、以及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