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有很多个头衔,这些头衔有中国人赋予他的,也有外国人赋予他的,称得上是享誉中外吧!“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因为这是对一个文化人最高的评价!知道先生是缘于《文化苦旅》,最开始听着这个书名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是苦旅呢?先生不是文化人么,为什么会觉得苦呢?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对这本书时终于理解了书名的含义,因为以我的文学层次根本就不能谈“文化”,这就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儿了!我以为我和先生就此再不会有交集。
一次,在无聊的逛着空间时,看见一位即将离校的学长在送书,而他的书单中就有《千年一叹》,我当时就兴奋了,赶紧去找那位学长,各种死皮赖脸的把这本书要到了手,当书拿到书的那种高兴是难以言表的。拿到书以后,我花了三个晚上,把这本书细细的读了两遍,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
先生辞去院长的职务,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写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先生说自己染上了和卢梭一样的毛病“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因为“对于一切未经实地考察所得出的文化结论,本不应该全然排斥,但我却很难信任”。所以先生不顾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废墟。《千年一叹》的成书源于香港凤凰卫视,源于一次数万公里的历险。先生是这一群去历险的人当中最年长的一位,因此在途中竟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趴在车子上写、蹲在路边写,一则则在困难中写出的日记通过卫星通讯发往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最后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博拉克的一个叫“鱼尾山屋”的旅馆中,对一路的感受进行整理,终于成了这一本《千年一叹》!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让我们一起寻一个安静的地方,听先生讲他一路的经历吧!
从希腊、埃及到以色列、巴勒斯坦,从约旦、伊拉克到伊朗、巴基斯坦,从印度到尼泊尔,从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他们穿越了十个国家,其中还包括几个常年处于战争中的,这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勇气,又是一种怎样的运气呀!一行人无一人掉队,简直堪称奇迹吧!一路上的文明废墟,让作为读者的我都不禁在反思着,这一切,究竟是时代进步,还是文化的遗失呢?先生说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我深以为然。
也许不止我一人觉得先生的这本书与《文化苦旅》的文笔大不相同,因为这本书的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因为在执笔的当时因为环境的限制完全没有可能进行润饰和修改,因为这种匆促是出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