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对于中年人来说,有点陈词滥调,已经不屑于放在嘴里说了,说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油腻渐衰的身体、年迈等着照顾的父母、叛逆不省心的孩子、明枪暗斗的职场,有钱没时间&有时间没钱的闲暇生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的就是这个阶段吧!发展下去,要么装逼倚老卖老,变成螃蟹横行无忌;要么疯狂寻找青春不老泉,想要维持年青时的体魄和容颜;要么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过每一天,咳咳咳……
看了这么一本书,书名让我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成年人的哲学指南》,可是书的英文版原名只是: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编者大言不惭地说,他们对书名进行了符合作者旨意的调整……好一记当头棒喝,打得不错。
作者Kieran Setiya,名校毕业后,执教于MIT哲学系,不到四十岁就晋升了终身哲学教授,家庭稳定、事业有成,过着多少人都羡慕不已的人生;但在这一片欢乐祥和的人生星光大道上,他依然看到了前方的退休、衰老、死亡,道路的尽头是空虚和无助。他从35岁开始思考,人到中年,应当怎样看待和度过自己的人生。他用了六年时间思索,写下这本基于哲学的自救指南,让每天在“生死线”挣扎的中年劳苦大众,可以丢弃不再有太多实效的心灵鸡汤,借助这本哲学小书,好好思考一番人生和价值。
作者在书中首先探讨了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作者通过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哲学家、公知约翰·密尔的人生遭遇和他的感悟中发现,想要幸福,不能直接追求幸福,而是要通过关心其他事物来得到幸福。由此总结出预防中年危机的第一定律:你必须关心自己之外的事物。假如除了个人幸福之外,没有什么值得你关心,假如你完全沉迷于自我,那么不会有太多东西让你感到幸福。要补充一点,这里的“自己”不能等同于“自己的身体”,如果关注自己的“身体”,通过严格自律(健身、饮食、参加社会活动)来展示自己,例如八十岁的超模、七十岁的运动健将,这个过程还是可以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的。
中年危机的第二定律:在你的工作、人际关系和闲暇时光中,具有存在主义价值的活动应当占用一席之地。这里的“存在主义价值”有点抽象,但实质上指的是能够让人得到“没有挣扎和缺憾”的“内在愉悦”,这些活动可以是去听一场你感兴趣的音乐会;或者像我这样,在周六的上午,读读书、敲敲键盘码文字;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或者什么也不做,窝在软软的沙发里,放空自己……关键是你可以获得一种内心的、完完全全的放松和满足。
困扰中年人生的有两个严肃话题,一是“错失”,一是“悔恨”。这两者程度不一样,“错失”是当我们回望时觉得应当做的事,“悔恨”是针对我们本不该做的事,例如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失败、甚至是遭受的不幸。我们总喜欢有事没事地喂自己后悔药吃:如果我当初那样,我现在的人生就不一样了;我要选择了另一个TA,就不会这么每天吵架了;我要是不要孩子,现在就自由多了……这些没完没了的后悔药,常把我们折磨得够呛。有时候甚至明明看起来还是很顺利的,我们也会面对各种不满足的困扰。
针对“错失”感,作者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尖锐地指出一个事实:中年正在错失的,不只是其他人生的可能性,还包括拥有这些可能性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这是让我们真正痛苦的原因所在!而我们在“怀旧”中絮叨自己因为没有选择而错失某个机会时,这只是大脑玩的思维游戏,我们并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而会造成这些价值很容易被高估!所以,当我们被“错失”感折磨、恨不得马上结束现在的一切、开启一段新旅程时,要谨慎:这些选择权带来的价值,是否值得抛弃现在拥有的生活?!四十岁辞职去创业?跟红颜/蓝颜知己携手共谱人生之曲?得好好考虑一番啊!
“悔恨”比“错失”感更让人痛苦,如果说“错失”是在身体上挠痒痒,挠久了皮肤也就红一块;“悔恨”就是不断在身体上用尖锐的指甲划道,划得太多,血就渗出来了。就“悔恨”的哲学思辨,从书中来看,基本是无解的,因为怎么样你都可以找到悔恨的理由,除非你决定“放下,不悔恨”。因此,作者在结束这个话题时,用了一句话:不要被“也许原本可以”的事情困扰,“无知是福,大智若愚”。
人到中年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直面“死亡”。“死亡状态的不幸在于,它令那些美好事物变得匮乏,直至无影无踪,而正是这些事物使得人生值得一过。”其实对于人生而言,出生前和死亡后同样都是不可知的阶段,但很少有人会对出生前的阶段抱有恐惧或者厌恶,甚至从来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对于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死亡,却是无法释怀。毕竟,前者已经过去,说放下也就放下了;后者还需要经历、面对,如何让人不紧张焦虑?对于这个话题,哲学能解答的不多,除了冷静地告诉我们,出生前和死亡后本质是一样的,不朽的生命不像歌颂中的美好;我们对死亡的愤怒和恐惧还来自于身边的亲友离世之痛,这源自我们的爱和依恋。所以,我们要尽力去爱,珍惜现有。
以上种种,在成年之后不得不面对生活的重复徒劳,欲望满足、短暂狂欢之后的漫无目标、情绪低落,还有在远处&不远处飘荡的死亡阴影……有没有整体解决方案?作者在书的终章提出了“活在当下”。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两类:终结性的和非终结性的。所谓“终结性活动”,其目标是实现终结状态,一旦被完成就消亡了。这些活动主要是指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实施的行为,例如,考试拿满分,比赛拿冠军,抱得美人归……“非终结性活动”则不追求事物实现的最终状态,没有特定终点的目的、也不追求结果,例如单纯的散步、翻翻书本、欣赏日落和天边的红霞……这其实就是一种“当下”的概念,不思虑过去、不担忧未来,只有“此时此刻”,在此时此刻中找到价值和意义,找到幸福感和满足。
“活在当下”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才能不断的巩固和深化,佛教的“正念”、“冥想”提供了这些方法,可以提升你身处此刻的能力,逐渐消解中年危机。这是一个波折的、不断行进的过程和体验。
看多了对身在中年的吐槽和尴尬,这本书仿佛一座迷雾中的灯塔,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但灯塔能否发挥作用,还要取决于自身不断地思考、学习和感悟。过程并不轻松,否则囫囵吞枣地看完,不过就像吃一顿快餐,热乎劲儿一过,该干嘛还干嘛去。
不管怎样,鼓起勇气、打起精神,让我们在不惑之年——新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