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理所当然地接受幸福的人的心情,你能理解吗? ————《XXX Holic》
如果给当初极力向完美主义发展的自己列一个遗憾或错误清单,那一定是这样的吧:
前段时间在看动漫《XXX Holic》,有这么一幕:故事主角涂绘小姐在一开始选择了在等待红灯的马路旁,对着闯红灯的摩托车迈出脚步,做出了在旁人看来是碰瓷或者自杀的行为,事后进了医院。她醒来后第一句话是:“又这么做了呢。”而女主侑子因有强大的预知与解决灵异事件的能力,在其下手四月一日君将涂绘小姐带到店里后,开始为对方进行了一番分析与解说。
涂绘;“我想忍住,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的心情。”
侑子:“比方说,如果中了一亿日元的彩票,你会去兑现吗?”
涂绘:“我想我不会去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明有明显正确的选择摆在我眼前,却不知不觉地做出与其相悖的选择,结果总不出意料的失败。”
侑子:“何谓对,何为错,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幸福也是如此。只要是自己下定义觉得是对的就行了。即使这样你还是想忍住吗?”
涂绘:“是,毕竟这是不正常的”。
侑子:所谓幸福,也可以说是与自己的一种交易,与自己的约定,也就是说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结果历经千幸万苦,自己什么都没得到的话,就是违反了自己的契约,于是必须付出代价,对自己也是如此。”
这段对话一直觉得很经典。
没有人会理所当然的去接受陌生人的恩赐,毕竟十分可疑。但如果在情况明朗的条件下去接受,那同时也要付出相等的代价。比如人类一直有赠礼和回礼的习惯,有些人出于不愿意欠对方人情,所以得还,也有些人当做是种自然习惯而以回赠,是种美好品德。你把桃子赠予我,我以李子作回赠,大家彼此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是种大社会之下的和谐风气。
但,若是这种付出被扭曲了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接不接受完全决定与个人,至于付出只能另当别话。因为要得到所谓幸福,就要有与之相配的能力与努力。也就是说,要得到心心念念的东西,你就要付出对等的努力。
你被晋升了,但你得在日后的工作里培养自己能够胜任目前这职位的能力,以免陷在彼得定律中无法自助,你的工作能力与质量的优等同于你的薪水,否则就是二八定律的分配不均而造成相反的水平;你的个人品性也决定于你的交往圈子;想买万元以上的包包就得具有能够支付相应价位的能力等等。这些都等同于你付出的代价。所谓幸福也是如此。
动漫里的涂绘小姐因为被摩托车撞伤,代价是得以躲过了公司最重要的会议而发表演讲,她自以为地把花扔向送她去医院的四月一日君;想往侑子身上泼茶;还有所有她说的做了一切明明不能做的事情等,都因为她已经知道别人会因为她的不幸而不会因此责怪自己,便可任凭自己有恃无恐地放肆。换句话说,其实她是在通过逃避,让自己不幸福,从而逃避得到“幸福”时所要背负的责任和约定。因为这也是一种“幸福”,深深地陷在了自己的懦弱大于付出的怪圈里,并循环往复着。
你可以百分百地说你不会这样的自欺欺人吗?视情况不同而已。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提过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如果长子/长女比较优秀,父母也有偏爱的潜在可能性的话,会引起小的一方长期的挫败感与无助感,久而久之就不会再向长子/长女看齐,而选择堕落。因为Ta既无法超越,就只能以更加堕落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也正因为Ta让自己本身很笨,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别人都不会责怪Ta。看似很天真的孩子,其实内心有时比大人还会算计吧。
那么这种“无法理所当然地接受幸福”的能力从何而来?
1.与原生家庭的精神连接失败
从小被周围的一切冷落,忽视,引起了长期以来的无价值感与焦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经过映射的所有都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造成条件反射。造成不去接受的原因在于Ta的心理年龄停滞在被拒绝的此时,此时也是孩子第一次形成了对人生的看法,Ta会将此事作为对人生的解释。
2.后期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分裂
在孩童发展至成人期间,矛盾意识越来越强烈。超我指理想型自我,自我即本体。当自我达不到超我的满意状态,超我可能会在内里贬低自我,调协不好即发展成自我厌恶,长期会造成拖延症,健康免疫下降,更甚者有抑郁自杀倾向。
3.安全感的基础
因为得不到周遭的认同、包容、需要与反馈,当事人要么会替代满足(转移对象索取),要么就此退缩避免二次伤害。
那这种“无法理所当然地接受幸福”的后果如何?
1.人生三大约束的引导出现问题
三大约束:职业、社交、两性关系。
即职场中不会是个好下属好同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能力,在社交中也是如此;在一段婚姻里更是苦不堪言,面对问题就采取逃避机制,要么成为自我感动型的工作狂,要么会与他人暧昧不清。
3.替代性满足
本身习惯了逃避,加之一大堆永远没解决完的问题翻涌而来,只能痛苦着,而且没有人理解。如果未成婚的成年人,会开始在朋友或者情人身上寻找当初没有从父母那得到的爱作为替代性满足。这时候会渐渐从受害者变成了对他人或对己实施刑罚的施暴者。
4.归因理论的依赖
将事情的失败转移到外部环境或他人,会发展成典型的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的人。
所有共同点就是:越糟糕就越逃避,将自身悲剧化加大博得关注,以此控诉他人的漠不关心。
怎么避免“总是故意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很糟糕”?
1.察觉引起糟糕的诱因
当你总在不知觉中重复着某种行为,实质上是当时的情况让你感到了某种感觉,并且记忆开始闪回,你就会毫不犹豫并不出所料地做出一样的决定。仔细想想,最初因为哪件事被拒绝了而让自己产生了“这件事将会非常糟糕”的想法,再想想是否因为此事一直都在影响着后来自己做决定的心情。
2.搅动湖心,停止潜意识
我们所能解释的事情其实都只是层面,就像湖面一样明净,看得透彻。而其实操纵着你的背后原因就藏在脑海里的最深处。
我们早已忘记自己为何变成这个样子了,只是一辈子都在填补一个不知何时被挖空了的洞而已。
所以当要再次逃避,请给自己暗示,停止潜意识的记忆闪回。
3.人即是安全感的载体
因为未知,因为资源的争夺,我们必须工作,因为大千世界中同属人类,所以少不了社交,利益也好非利益也罢;最后也因为只有两性关系,难免不了发展成千千万万种的恋情。逃避是因为安全感的丧失,它来源于人类,所以也必须要从人类身上找回。
给自己重新寻找一个意义上的导师,从Ta身上得到反馈,再接再厉。你也可以成为他人安全感的载体。
4.延迟性满足VS降低满意度
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逃避的反义词是克服。但长期克服是艰难的。这时换另一种评估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原谅自己犯错,人无完人,并降低自己的需求,分批完成,设定奖励,最后达到想要的目标。使内在超我与外在自我力求达到一个平衡点。
5.预防措施
以前看的一个演讲,演讲者因为自己害怕曝光在广众之下,于是乎他给自己设立了一些预防措施:
将自己的痛点写下,然后以条文受限,一步一步去克服。
6.认知行为疗法(替代思维法)
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没有能力的",那么在生活中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与此核心信念有关的某些信息,即使有积极的信息,他也倾向于消极解释,会持续相信和维护这一信念。
负向核心信念大多数和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关。与自动化思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同的是,核心信念深藏在人的内心,不容易被清楚的表达。
将常见的负向思维替代为正向思维:
消极想法-积极想法:我很愚蠢-我会聪明些的;我从不知道如何讲话-我能够思考一些总是并表述清楚;我没希望了-只要努力,我会改变的;我太软弱了- 我会坚强起来的。
虽有些自欺欺人。但气馁不会坚持太久。要想彻底改变,还得从核心观念下手。
认知行为治疗不是单纯的改变认知,而是在行动中体会和修正认知。许多人只重视认知,不重视行动,结果变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变成了一个认知理论家,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百度)
有此类倾向的人生活得非常扭曲与痛苦,所谓事业,友情,金钱爱情双丰收,却不是他们渴望的,他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台过滤的机器,只希望最后过滤掉的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没有因为与他人的结合而必须带来的痛苦。但所有看似在逃避生活所带来的迫害背后,实际上只是自己与世界的算计与平衡。真正让自我毁灭的按钮,不是万念俱灰是不会按下去的。所做的任何“幸福”决定,都要付出均等的代价,而糟糕就像自我预言的脚本,要记得时刻控制它才行。
文章很长,谢谢你能够看完。
以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