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园游记——邂逅千年风雅与春日浪漫

前些日子赴乌鲁木齐公干,行至西大桥畔,不经意间踏入人民公园。未曾想,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园子,竟是乌鲁木齐最古老的城市公园。当脚步叩响青石板路的刹那,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瑰丽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

一入园,发现三三两两的人在湖边散步,垂柳依依,随风舞动。湖水清澈见底,倒映出周边的高楼大厦。路边粉红的桃花竞相开放,桃花织就的粉色云霞瞬间将人笼罩。

蜿蜒小径如一条丝绸,在繁花翠叶间若隐若现呢。粉白相间的花瓣层层堆叠,簇拥着金黄花蕊,在阳光下流转着珍珠般的光泽。花苞恰似含羞的少女,绯红的脸颊藏着欲说还休的心事;盛开的花朵则大方舒展,清浅的甜香引得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时而悬停在花瓣上,细腿沾满金粉;时而追逐着掠过花枝,翅膀振起细碎光斑,为春日添上灵动的注脚。

穿过这片绚烂花海,感觉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惊喜发现竟与乌鲁木齐老八景中的“鉴湖泛月”“翠馆鸣禽”“阅微草堂”不期而遇。这些沉淀着岁月的古迹,仿佛将江南的婉约与西域的豪迈悄然融合,让人恍然间忘却身处西北边陲。

说起人民公园,就不得不提为纪念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而修建的阅微草堂。踏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文学巨匠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屋内陈列着《阅微草堂笔记》等珍贵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字迹苍劲有力,记录着边疆的风土人情与奇闻异事。

一旁的展柜里,还摆放着纪晓岚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似乎还留存着昔日的墨香。想象着他在此伏案疾书的模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仿佛都鲜活了起来 。恍惚间,仿佛看见这位流放至此的才子,正伏案挥毫,将塞外的星月与烟火化作笔下的诗行。

岚园中的“文宗塔”同样令人震撼。塔身浮雕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纪晓岚的生平,从科举入仕到贬谪边疆,每一幅画面都栩栩如生,宛如一部立体的传记。岚园整体仿清式建筑,亭台楼阁与碑林水榭相映成趣,人造山水间,连廊曲折通幽,三座小院各有洞天。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回文人雅集的时代,处处弥漫着笔墨书香。

鉴湖南岸的朝阳阁,原名“杨公祠”,复刻了故宫太和殿的巍峨气势。这座全榫卯结构的二层楼阁,飞檐斗拱间尽显古建智慧。檐下横枋雕刻着鎏金的龙凤,彩绘斑斓,苏式画风的细腻华美扑面而来。每当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在朱红廊柱上,整座楼阁宛如披着霞衣的仙子,美得惊心动魄。

阁前广场上,十余米高的李白雕像巍然矗立。洁白的大理石身躯镌刻着“701 - 762”的岁月印记,背面“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诗句,将新疆的雄浑壮阔凝练成千古绝唱。这位从未涉足西域的诗人,却用文字为这片土地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让浪漫的诗意永远萦绕在公园上空。

公园中央的莫愁湖,复刻了南京的婉约风情。重檐连廊与水榭倒影在碧波之上,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湖畔的莫愁女雕像身姿婀娜,眉眼间似有淡淡哀愁,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传说。福园里,形态各异的“福”字书法与园林景致融为一体,奇石翠竹间,处处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丁香、榆叶梅、迎春和郁金香,在园中交错盛放,将春日的绚烂推向极致。烈士纪念碑静静伫立在西南角,汉、维、蒙、哈四种文字镌刻的毛主席题词,在阳光下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碑体庄严肃穆,像一位永远屹立的战士,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变迁。凝视着碑体,仿佛看见无数先烈穿越时空,用热血与生命铺就今日的安宁。

如今的人民公园,既有承载历史的古迹,也新增了亭阁廊桥、儿童乐园与运动场。这座城市绿洲,既是老乌鲁木齐人的记忆宝库,也是新一代的欢乐天地。它不仅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更是乌鲁木齐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着城市的成长,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离开时,回望满园春色与千年风雅,心中满是眷恋——这座藏在闹市中的园子,早已将历史的温度与自然的诗意,深深镌刻在每个到访者的心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