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嘉
Vol.35
这周一个朋友向我诉苦,说她的婆婆实在太节约,节约的让她受不了。我问,你婆婆怎么个节约呢。她说,我们家条件虽算不上富有,那总归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可我婆婆特别看不惯我给孩子买新衣服,说什么孩子的衣服穿不了多久,随便穿穿就得了,买这么多浪费钱。她还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旧衣服硬是要给孩子穿,我一火大把那些旧衣服都丢了,她还骂我浪费不会持家,我真是无语了。还有买东西,她对那些打折呀,买一送一的东西特别没抵抗力,还一买一大堆,就算喜欢吃的东西,那天天吃也是要吃腻的呀。这下好了,剩下一大半没人吃了,她还不高兴了,说特地给你们买的东西都不吃,下次不买了。最痛苦的要数剩菜了,你也知道我们这代人都有的吃,何况作为女人哪个不把减肥挂在嘴边啦,所以晚饭我吃的很少的。所以问题来了呀,我婆婆大概潜意识认为我们家里人都没得吃,所以每次晚饭都有八九十只菜。其中一半是剩菜,我跟我老公还有孩子一般不吃那些剩菜,都是我公公婆婆吃的。我有时候看不过去,就跟婆婆说,妈,这些菜不要了吧,你老是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她倒一点不领情,说你们不吃我要吃的,倒掉了多少浪费啦。我婆婆烧菜还有个特点就是分量足,所以结果就是每天总有新菜吃不完变剩菜,那些销路不好的剩菜一吃就是一个礼拜或半个月。有一次我偷偷把剩菜倒了,被她发现后一个礼拜没给我好脸色……
以上故事纯属事实,如有雷同,实属同病相怜。
那么问题来了,我应该就这样直接告诉朋友她婆婆有病,她又直接告诉她婆婆你有病吗……所以她婆婆会感激涕零的接受媳妇的善意咯,然后婆媳共同商讨治疗方案,最后婆婆的心理问题被治愈。Happy Ending。
……
可惜现实不是电视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分分钟上演婆媳大战,撕给你看。
我不想画个饼给朋友,所以直接跟她说了残酷的现实——除非你婆婆有因为她的行为而感到痛苦愧疚,想要改变,不然任何形式的帮助她都可能会激活她的防御机制,很可能会变得“叛逆”进一步强化她的囤积行为。朋友心凉了一半。我不忍心告诉她另一个残酷的事实,与强迫症不同,囤积障碍患者通过囤积行为反而经常体验到积极情绪。这也是囤积障碍难以治疗的一大因素。
了解下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指意识到对某样东西的需要,或难以丢弃,伴有对物品分离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精神障碍。最初囤积障碍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但是越来越多的案例发现,囤积障碍和强迫症本质并不一样。许多强迫症患者能自觉自己的强迫行为并为此感到痛苦,而囤积障碍患者却恰恰相反,他们通过囤积行为获得积极情绪。所以从2013年起,囤积障碍被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疾病。
对囤积障碍的研究不长,但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根据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14个国家对囤积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得出,囤积障碍在人群中的普遍发病率在2%~5%左右。也就是说全球至少有一亿四千万人有囤积障碍,其中我国约有2600万患者。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囤积障碍最大的问题就是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移动或丢弃物品都可能造成患者强烈的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等)体验。就像上面的故事那样,家人的生活品质受影响,进而发生家庭矛盾。
造成囤积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一、童年时的经历。如童年时的不安全依恋、童年创伤或压力生活事件等。患者通过囤积物品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神经机制。有研究显示,囤积障碍可能与脑区激活异常和5-羟色胺水平低有关。
三、遗传。有研究发现,具有囤积障碍的人,其亲属也有囤积倾向,并均在14号染色体上发现了异常。
当然,囤积障碍也分早晚期。上面那位婆婆顶多算个中期,晚期还轮不上。晚期患者我只在电视里看过,他们的房间被自己所收集的各种物品填满,真的是填满哦,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英国有位记者采访过这样一个囤积狂人,名叫理查德。照片上的理查德俨然住在一个“垃圾箱”里,而这个垃圾箱就是他原本的家。理查德跟其他囤积障碍患者一样对物品抱有不合理的信念,会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用到这个东西,如果扔了就是浪费。
目前认为,囤积障碍是终身疾病,在儿童期和老年期比较常见,且老年人的症状程度更为严重。囤积障碍多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但是在成年期并未表现出严重的症状,直至老年期才又出现严重的囤积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坏消息,目前对囤积障碍的治疗仅有认知疗法和药物治疗,但疗效与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至于前面那位婆婆的情况,我个人觉得没有严重到严重影响生活的地步,不必非要治疗,但有必要让婆婆知道我的态度。如果有可能,可以两人一起参与到事情的决策中去,一旦事情有了个商量对象,那么理解也就多一些,矛盾自然也会小一些。亲,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