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前段时间跟大学室友通电话,室友尚未婚配,很容易就聊到了相亲,室友一顿吐槽。
八十年代末的单身女性,跟父母住一起,被催婚的频率和强度可想而知。即便自己有工作,经济独立,也难免有没能成为好学生的心虚。
一次相亲,男方比她大四五岁,此男即是被吐槽对象。
原由是此男嫌她年龄小了点,不会照顾人,并且明示家务自己肯定不做的,并搬出“我妈云云。”后续自然是没了下文。我和室友估计都是以头撞被子晕倒状,此等妈宝男,断不能要。
老公在旁听完我们痛批妈宝男,眨巴着眼问我,为啥还愿意嫁给他?
我呆了几秒,大概理清了脑回路。他从对话中断章取义,觉得自己家务不在行,可能是妈宝男,才如是问。
理清头绪,我问老公,你知道什么是妈宝男吗?
听我这么问,他也呆了几秒,摇摇头。
我有点哭笑不得。就我而言,老公并不能算作妈宝男,不管学业、事业,甚至婚姻,他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瞧,就是这么可乐,当广大女性痛斥妈宝男时,男性可能对这个词并不熟悉,自己是否会被归类其中,也是云里雾里。
Part 2
最近招行广告中番茄炒蛋现象引发热议。
留学美国的大男孩请朋友吃饭,却不会做番茄炒蛋,发微信向妈妈求助,妈妈回的语音消息儿子听不明白,索性,爸妈录了段番茄炒蛋的视频,发给儿子照着做。事后,朋友聊起美国和中国的时差,大男孩才意识到,爸妈是在凌晨四点钟起床录的那段视频。
对于此事的看法,可归为两派,感动于父母之爱,或是抨击男孩的低能、不为父母着想,简称“妈宝男”现象。
这则宣传片引起关注的方式,广告策划方可能都没有预想到。加入到追热点和表达观点大军中的,大多数是女性,如此刻的我一般。海量观点和文字的输出对象,也以女性居多。
当广大女性在这场口诛笔伐中狂欢时,一部分男性根本不会关注到,一部分男性可能还在想自己是妈宝男吗,还有一部分淡定地想,反正说的不是我。
Part 3
父母、子女之间的爱,注定要走向分离,而当分之时分不开,越过了正常的度,形成了不健康的母子依恋关系,就渐渐演化出了“妈宝男”中的“妈”和“男”。
关于妈宝男的行为表现,网络上能够搜出来的各色回答,多到令人咋舌。一桩桩一件件,足以把女性朋友们憋出内伤,有对“妈宝男”中的那个“男”的吐槽,也有对“妈宝男”中的那个“妈”的无语。
相对于表面上的顺从、以妈妈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相比,无处不在的“妈”,以及“男”缺失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缺乏主见,更让女性望而却步。
这个话题如果延伸开来,教育学、心理学、家庭伦理学等等,各科专家汇聚,能够编写出一摞书。而那些书,看的人自然会看,不看的人自然不会看。
与妈宝男相对应的,其实还有妈宝女。广大女性在痛斥妈宝男的同时,若能自省,剥离个人主观上的好恶和得失,方更显公允。
Part 4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接近尾声时,周莹决定兴办女子学堂,和赵白石有这么一段对话。
赵:“这泾阳的学堂本来就不够,很多男孩都没办法入学,为什么要先修女子学堂?”
周:“我倒是觉得,让女孩子接受教育,其实比男孩受教育更重要。”
赵:“因为你是女子,所以你觉得女子更重要。”
周:“不止。一个男孩有知识有见地,那不过是他一人得到,而女孩都会成为母亲,成为一个家庭的主心骨,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支撑,那她一人的知识见底,那就是全家之福,甚至是全民族之福。”
寻求精神和人格上的独立,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妈宝男”现象,不赞同,却渐渐能理解。与其追究原委,找寻解决办法,更快捷有效,于人于己,都是益事。
未婚者,擦亮眼睛,远离妈宝男。
已婚者,多多学习,和伴侣一起成长。
已孕者,从自身做起,不做“妈宝男”的“妈”,不养“妈宝男”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