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年多公众号,大多卑之无甚高论,因此近来一直在踌躇,是不是停笔不写,公众号也关张了事。写或者不写,确确实实成了一个问题。早上起来看到一条新闻,忍不住还想啰嗦几句,虽然仍然卑之无甚高论,但是如鲠在喉,不吐实在不快。
事情其实是一件小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的微信群里,一个学生会干事想要确定一下7号是否开会,就在群里问了一下,顺便@了学生会主席,并称学生会主席为学长。不料,学生部的一位副部长勃然大怒,训斥该干事说,杨主席是你随便@的吗?我不希望第二次看到这种情况!训斥一番,副部长意犹未尽,又对这位干事(从小干事的名字看,我推测这很可能是位女同学)爆了粗口。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又有一位副部长站出来义正辞严地告诫群内的干事们“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这段对话被截图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熟悉新闻的人也许会说,这不过是个个案。西方新闻界不是有句话嘛,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太阳底下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事情,所谓的新鲜事情,不过是每天不断重复的事情换一个角度观察罢了。
这段对话被截图发到网上后,学校拿出了一个紧急预案,要求在校院系领导和辅导员,立即收缴在校学生的通讯设备,检查每人社交账号。并说“部分辅导员前后将收到一份名单,请大家按照名单上人员逐个核对,发现可疑学生立刻联系我。”可见,在拿出紧急预案的学校领导眼里,反常的不是杨主席和两个副部长,而是提问的小干事和将此事传到网上的同学。所谓“可疑学生”,当然指的是将事情上传到网络的学生。
显然,观察这个事情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站在学校、学生会、杨主席和两个副部长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小干事当然是有问题的,主席、部长、干事,层次分明、等级森严,小干事当然无权直接@主席,并且将校学生会主席看作学长。因此,才有了两个副部长一脸严肃的斥责和校方紧急灭火的声明。杨主席虽然没有发声,但是,杨主席显然也没有反对,两个副部长的态度是学生会的态度,当然也是杨主席的态度。在他们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身份的关系,一切罔顾这种身份间差别,试图站在平等地位的发言都是大逆不道的。校方显然认同也是维护这种关系的,因此,最初的紧急预案,只是要限制这件事情的传播范围,减小这件事情的影响,而不是反思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因为在他们眼里,这种做法实在是再天经地义不过。
但是,站在小干事的角度,杨主席、副部长的做法却散发着官本位的腐朽气味。时间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封建的等级观念早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了。难道学生会主席不是和小干事一样,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难道低年级的同学称呼高年级的同学为学长存在什么选择性错误吗?既然没什么错误,为什么凭空受到指责?因此,他们可能先是委屈,接着感到惊诧,进而感到愤怒,最后选择将这件事公诸天下,因为他们相信,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阳光之下,一切腐竹的霉菌都会被杀死。
现在,舆论一边倒地在批判学校和这些小官迷的做法,好像平等的观念正在普及。其实,这件事这切出来的还是两种观念的博弈,舆论上,好像平等的观念占了上风,现实里恰恰是官本位的观念不可撼动。学校和学生会可能会在舆论面前低调地沉默,但现实运行的规则还一定是原来那一套,舆论短暂的喧哗和指责很快就会被人们忘的干干净净。一切不符合需要的舆论都将在现实面前碰的粉身碎骨并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那张截图,细心的读者可能会留意到,第二个副部长告诫的只是“试用”干事。这当然不是说正式的干事就可以直接@主席,就可以把主席看作学长,透露出来的信息实际上是,过了试用期的干事,早已经驯化到位,绝不至犯如此低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