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节,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迎接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插艾草,挂香囊,拴五彩绳。各商家更是早早地开启了端午的主戏:粽子大战。各种馅料、各个价位的粽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更加思念天上的爸妈,不知这个端午节他们在那边能否吃到粽子。
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清晨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房间窗户上插着的艾草。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从早市买回来的五彩绳戴在手腕上。在厨房看到盆里泡着的糯米和粽叶,更会让我无比兴奋。吃罢早饭,妈妈就会坐在小板凳上包粽子,把粽叶折成漏斗型,放入一层糯米,中间放入一颗大红枣,再加入糯米,最后把页片覆盖收拢,缠绕绳子,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不到中午,整整一盆的粽子就完工了。然后冷水下锅,用不了多久,热气腾腾的粽子就端上了桌。扒开粽叶,粽香扑鼻,蘸着薄薄的一层白砂糖,咬一口,顿觉唇齿留香。糯米的软糯和红枣的软香,加上白砂糖的甘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堪称人间美味,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加上互联网的发展,网店和超市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特别是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已经很少自己在家包粽子了。时至今日,粽子的主料和添加的馅料更是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有黄米、黑米、红豆沙杂粮类,有蛋黄、猪肉、牛肉、火腿肉蛋类,还有核桃、杏仁坚果类等等。前几天网购竟刷到鲍鱼粽子,很好奇它的受众有多少?它的卖点又是什么?是粽子还是鲍鱼?个人感觉鲍鱼的鲜美和糯米的香糯完全不搭,就好像煎饼卷鹅肝一样不伦不类。多年来吃过各种口味的粽子,最喜欢和难忘的还是妈妈那款红枣粽子,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添加,糯米和红枣,软糯和香甜,结合在一起,和谐、简单、纯粹,保有了粽子最原始的味道。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发展,不管个人的观念是否与时俱进,是否接纳和喜欢,都无法阻挡它前进的脚步。无论王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个人都如同尘埃般渺小。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如今这个节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粽子,还有人把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不再只是一个诗人的纪念日。这一天人们赛龙舟、挂艾蒿、拴五彩绳、吃粽子,以各种方式驱邪、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健康平安。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乐观、坚毅、智慧。无论历经怎样的磨难,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连。日常生活中,饮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婚丧嫁娶,喜事庆祝,迎来送往,商业合作,人们都是在饭桌上表达情谊。每个传统节日,饮食更是占据了首要地位。大年三十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汤圆,五月初五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每个节日都有独有的代表饮食。每逢佳节,亲人朋友团聚,在品尝舌尖上美味的同时,感受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和人们追求的富足、甜蜜,美满和幸福。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得知端午节还有送扇子的习俗。扇子的“扇”字与善良的“善”字读音相同,寓意与人为善,处处行善。同时扇子的最初功能是扇风纳凉,送扇子还有驱邪纳祥的含义。十几天前,家人去南方旅游,回来送我一把苏绣扇子:精细的丝线绣着小桥、流水、竹筏、木屋,生动、形象,呼之欲出。端午节前收到这个应景的小礼物,算是一点小惊喜。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十有八、九,但从不缺少美好。放下执念,知足感恩,以随缘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日子,在一日三餐中,体味平凡生活的温暖和满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端午节,你一定要吃粽子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