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上一章还期待看到作者介绍北京,却在真正展开以北京为名的中国篇时。却发现,你欣赏一个人的文笔,或者说专业技术,可能并不能认可他所有的观点。
作者依然保持着对主要矛盾的集中描写,通过短时间的画面专场,将最具有显著性的“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环一环相扣的叙事链。
但是显然,作者是一位有着明确的民族爱恨的“正义”之人。这种正义,放在现在的,可能还会被人称之为民粹。比如,作者看到上海的姑娘穿着光鲜,衣服上的法文写着“你愿意跟我出去吗”,手里搂着外国男人的胳膊。就联想到了上海曾经被多国租界过,甚至还想到了当年上海的妓女比例是全球最高的。他应该是在为这些人不齿吧。在最后,又以自己的夫人也是中国人,仓促的收住了笔锋。但这种从骨子里瞧不上的气势是表达的淋漓尽致。(我还想对他爆粗口呢,就tm你知道羞耻感)
不过有一句,他没有说错:“曾经是新中国最靓丽的标志逐渐变成了一个过去政治时代的象征。”
作者对马克思的奉行体现在一句话,至今重复的第二次:没有“绝对必需的物质前提”,“物质匮乏成为普遍的现象,而匮乏一旦存在,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就会重新开始,从来的丑恶现象就会恢复。”
时隔几年,作者的观点已经被推翻:“住在北京的快乐之一是人们不主要以赚钱多少评价他人。”这句话,往前几年可能还有点这个意思,这几年,连我这种最不堪钱的人,都在蝇营狗苟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往来都是豪车,还有哪里不是钱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