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新一期的《奇葩大会》,请来了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
读书会APP,可以说是这两年来最火的知识付费软件,各大网络平台都在大力推广,拥有千万级用户。
但我第一次听说樊登是在罗辑思维的节目里,同为央视主持人出身,樊登讲起书来头头是道,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理论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得读者喜欢。
虽然这次的演讲听下来带有浓浓的广告味,但不得不说,他与高晓松之间的一场辩论还是颇有趣味性。
樊登在节目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读书是必需品,是一件要命的事。”
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毕竟世界上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正在走向两种不同的人生。读书的人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而不读书的人,只知目及之大,为苦而悲。
但是,读书和听书,这真的就是两回事了。
-2-
我们班上有个女同学,读书简直达到了疯狂的境地。
有一次在聚会时,她说自己一年里读了两千多本书。这可谓是一代励志好青年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围成一圈找她取经。
当时我没想明白,就在脑子里飞快地做除法,一年读两千多本书,那不得一天读六本啊,比起我一本书读三天的龟速,那可是相当厉害了。于是,怕错失成为牛人的机会,我也屁颠屁颠地凑上去偷经。
看见大伙都围着,她对我们神秘一笑,说:“你们就不知道省功夫了吧,你们花好几天才能读完一本书,我用读书软件花半小时就能听完,效率比你们高多了,一天能读好几本书呢。”
后来,她给我们看她的手机,里面下载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像新世相、樊登、喜马拉雅、得到等等,一应俱全,都是年卡会员。每次我去她们宿舍都发现她在塞着耳机,书架上却干净得连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都没有。
可是,当有同学问她:“那你读了这么多书,学到了什么呢?”
她突然愣了一下,呆呆地看着我们,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我真不明白读书读得多有什么好炫耀的。读书就如同和人对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每天读那么多的书,和大师说那么多的话,天天都在说,那还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吗?
虽然我看书不多,但也深知有许多好书是根本不能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讲明白的。就像马尔克斯的经典名著,第一遍可以囫囵吞枣地享受情节的快感,第二遍静心体会人物的变化和思想境界的提升,第三遍深究作者埋下的伏笔,研究每一个字词拿捏的精准。
这样的好书,是需要反复品读的,又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精华呢?
另外,读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炫耀一年内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和作者的共通之处,唤醒原本拥有却不自知的知识,加深思考,这才能真正地提高人的认知层次。
-3-
中国人向来崇尚读书,更有人喊出了时代的口号:读书是提升个人能力最廉价的方式。
于是,在快餐文化的背景下,在成功人物的助推下,一窝蜂的人就涌进了各种类型的APP,用知识焦虑代替生活焦虑,用读书欲望代替成功欲望,想要快速消化大师们的经典。
如果现在我们走上街头,常常会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有张焦虑的脸。
那种急切,那种渴望成功的冲动,那种想要逆天改命的欲望,毫无遮掩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
希望今天努力明天就有结果,希望今天复习明天就能高分,希望今天跑步明天就能减肥。
可再快的时代,也需要一段寂寞的时光去积累、去沉淀。
-4-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有些书只供欣赏,读一读精华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吞下,但不必精读;有些书要反复咀嚼消化,全读、勤读、用心读。
成天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把听完的各种音频、书稿当成自己的知识,那样的人始终会被社会淘汰。
不可否认,读书会APP是一个引导人读书的工具,但永远不能代替读书,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听到任何一个观点,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检验正确性,保持自己的思辨能力。
最后,借用樊登的一句话:读书会提供的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性,你要自己去判断,要找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够真的改变人生。
永远不要去期待哪一本书或者软件能够改变你,记住,是无数本书和无数的经历在逐渐塑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