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有一句谚语:“Don’t go too fast, you will lose your heart.”意思是说,别跑得太快了,你会把灵魂跑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想,教育又何尝不是呢?也许,教育就是一种与慢有关的艺术。《带着蜗牛去散步》这一寓言故事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只有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放长眼光,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因此,我们要静等花开,“爱”是中心,“爱”是重心。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职业,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好老师的必备条件。我们经常讲,作为一个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之灵魂就是爱与责任,教师的“爱” ,并不是用“轰轰烈烈”来做修辞语的,而是指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渗透的关爱之情,是每一次耐心的讲解,每一次提问学生后鼓励的微笑,每一次学生进步后的表扬,每一次学生失意彷徨时的耐心开导,每一次学生无助时给予他们莫大的力量——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心。
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是一种要把你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达到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这种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点滴滴,就要有意识地贴近每位学生,并与他们交朋友,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身体、心理、学习和思想,有的放矢地做到方法恰当,措施得力,循循善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心碰心,诚换诚的爱,会令学生感到幸福快乐而心驰神往。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从而顺利地实现教育目标。要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对学生要有耐心。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凡事要有恒心,有耐心。我们也应该这样,对学生多一点耐心,毕竟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在夸奖一些同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臵的任务的同时,更要对另外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肯定和等待的耐心。
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爱促使我们善学,好研。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终身学习。要深刻领会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身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勇于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多读教育经典,多读专业著作,多读教育报刊,多读人文书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积累丰富的学识,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人们常说:“在给学生一杯水前,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现代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的这“一桶水”还得经常更新,要成为一眼活泉,而专业基础知识是教师知识更新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步,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勤奋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名好教师应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所以一个好教师除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应该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有位哲人曾说过:“一位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怎样教。”而教育理论就是研究怎么样教的理论。同样,我们也应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则,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爱”,是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学”,是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研”,是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用心做教育,需要持久的付出。教育是漫长等待,要能耐寂寞。教育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孩子一教就会,一讲就动,一点就通,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天下的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也不可能经过同样的时间便成熟,时早时晚,时长时短,各有因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孩子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等待的一刹那之后。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而等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对学生成长的欣赏,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欣赏,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获。
教育需要静静地等待,我们应该有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刻苦钻研、勇于攀登的坚强毅力,潜心探索、开拓创新的勤奋精神,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的博大情怀。力争做一个“有爱,善学,好研”,不让学生恨的教师。